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银饭碗”焉能成为“慰问品”?

www.fjnet.cn 2012-01-16 14:59  任小康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有爆料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16名未参加考试的考生却被最终录取。11日,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认爆料大部分内容属实,但认为是“简化手续和工作不细致导致的误会”,还公布了16人录取依据。其中1名考生杨某因为父母是援藏干部,父亲援藏20年后回到乌兰察布市任农牧局副局长,因癌症于2009年去世,母亲多病需要照顾,于是给予了“特事特办”的照顾录取,但是不占用公开招考的名额。(1月13日《新京报》)

在河北盐山县,事业单位的“银饭碗”被当做奖品,以“县长特别奖”的名义发给县里的几位局座;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它又变成了“慰问品”,用以照顾安抚因病去世副局长的家属。说白了,还是在拼爹,前者拼活爹,后者拼死爹,虽然官爹已逝,可权力的余温依然烫手。

其实,在公招考试中,给予部分公职人员子女一定优待,非没有先例。在公安机关的招考公告中,均可见一些对公安民警子女的加分政策,而这些优待政策为何能得到公众普遍认可?有三个因素不可或缺:一是符合《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二是严格限定条件,考生必须是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因战或因公致残被评为六级伤残的公安民警的子女;三是程序公正透明,即便是烈士子女,仍必须通过考试的选拔,优待政策并非没有底线。

然而,乌兰察布市前农牧局副局长并非因公牺牲,其子凭什么得到优待?而且还“特事特办”,连考试都免了,其公平何在?即便他家真的成了困难户,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救济渠道进行帮扶,而不应该拿纳税人供养的“银饭碗”当慰问品,想必在乌兰察布市,比杨家更需一个饭碗的家庭还大有人在吧。在笔者看来,送“银饭碗”之举其实不是照顾和体恤,而是侮辱逝者,公开嘲讽其子无能。更值得追问的是,按照乌兰察布市人社局的解释,杨某的职位“不占用公开招考的名额”,意思是,特事特办的都是私下进行的,那么,当地还有多少人通过特事特办的方式悄悄端上了“银饭碗”?

拼活爹也好,拼死爹也罢,其实都是赤裸裸的权力自肥行为,而其负面效应也并不会因为公众的恻隐之心而弱化。一方面,将加剧“底层固化”。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举步维艰的背景下,每个官员或其家属都可以刨出N个理由自称困难,倘若乌兰察布市体恤干部送“银饭碗”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接力下去,当地还有多少事业单位职位能公开招考,还有多少“农二代”“穷二代”能通过这个通道上升?另一方面,“萝卜招聘”不断变换马甲粉墨登场,给原本就遍体鳞伤的公招考试不断抹黑、撒盐,长此以往,公招考试的公信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都将“伤不起”。

日前,国家人社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尽快实现公开招聘全覆盖;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检查,遏制和防范进人上的不正之风。尽快是多快?检查能积极到什么程度?我们希望有关部门用实际行动给公众一个答复,而乌兰察布这次招考就是一个检验成果的样本。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