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农民工“手捧断指”戳痛制度“软肋”

www.fjnet.cn 2012-04-23 17:25  林  萧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江西南昌的一位农民工在上工时手指被钢筋打断。在医院治疗后,因囊中拮据中止治疗。工厂老板接到求助电话时推脱很忙,农民工因负担不起治疗费用,手捧断指离开医院。(4月22日《北京晨报》)

农民工手指被钢筋打断,身上仅有从老板处要来的100元钱,由于实在凑不出钱来,只好被迫离开医院。这起普通的工伤事件,却再次让农民工权益保障浮出水面,面对“手捧断指离开医院”的无奈结局,让人同情之余更多的是深思。可以说,农民工“手捧断指”不是一个人的疼痛,它真实地戳痛了社会制度的“软肋”。

农民工遭遇意外人身伤害,这是典型的工伤案例,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工伤理应获得救助与赔偿。然而用工单位不给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却让工伤权益保障无法落实。既然国家明确规定用人单位须给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而现实中获得工伤保险的劳动者屈指可数,这已经不仅仅是用工单位诚信与否的问题,而是法律制度能否落实的问题。有法律为依据,却无强硬的执行力,这无疑是当前法律制度的最大“软肋”。如果法规得不到全面落实,也就意味着监管将会形同虚设,“手捧断指”事件自然不可避免地上演。

事实上,不论是农民工还是其他劳动者,一旦遭遇意外伤害,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得到相应的治疗。表面上看,受伤者因为身上的钱不够,医院和医生就拒绝治疗,似乎理所当然,实际上却是明显的见死不救行为。不过从医院不是慈善机构的角度来说,医院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处,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疗垫付制度的支撑。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实行垫付制度的地方实在太少,这就导致没有购买保险人群的权益无法保障。垫付制度的缺失,实际上也是当前医疗机制的一大“软肋”,“先收费后治疗”的模式必须从根本上破除,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

当伤者无法获得保险赔偿和医疗垫付时,人们还会想到第三方机构——社会救助机制。慈善会、红十字会,再加上各类爱心基金,全国各地的救助机构不可谓不多,可现实的情形是,救助机制看起来十分健全,但事实上却让求助者举步维艰,一旦需要救助时,面对的各类评估、报批程序,不仅手续繁多,而且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常常得不到相应的救助,或者说救助力量相当薄弱。社会救助机制暴露出来的“软肋”,对于如何制定救助标准,如何确保求助者得到及时救助,诸多环节显然还需要大力完善。

按照现有的医疗水平,对断指进行“再植”手术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对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也不能以道德拷问完事。需要相关部门动真格,出实招,切实完善各种制度建设,并形成强大执行力,使权益保障成为社会常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