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遭冷遇是最坏的“身教”
www.fjnet.cn 2012-07-23 15:50 张遇哲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西安市民魏先生见一女子包被抢,就追上去帮忙将包夺回,可女子连谢谢都没说就离开了。目睹这一切的12岁儿子拉着爸爸的衣角说:“以后不要多管闲事了”。儿子称,“我很敬佩老爸的行为,好心帮别人,最后人家连谢谢都没说,太不值得冒险了。”(7月22日《华商报》) 言由心生,12岁的儿子劝爸爸别管闲事,足见见义勇为遭冷遇这件事给他的幼小心灵留下怎样的震撼。尽管爸爸一再表示“以后遇到这种事,就算被救的人都没说‘谢谢’,爸也会去做”,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苍白的说教又怎能改变儿子关于“见义勇为不值得冒险”的认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当代作家郑渊洁也认为,“作为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你什么都不用说,你就做给他看。”著名的故事“曾子杀猪”中,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讲的就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对于孩子而言,大人是最直接的模仿榜样,不仅会听其言,更会观其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千个口号比不上一次行动,刻板的道德说教远没有生动的以身说法入木三分。原本,爸爸勇追劫匪见义勇为,在无形中是很好的一次道德教育课,可是,失主的冷漠却让这一幕成了一次最坏的“身教”。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好心未必有好报,冒险帮助了别人到头来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孩子们内心世界轰然崩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孩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来说,破坏远比重建来的容易。也许,我们曾一次次教育孩子要学会见义勇为,一次次告诉孩子好人会有好报,然而见义勇为遭冷遇,不过是在短短几秒钟就将这一切彻底颠覆。 教育学认为,孩子的知识不来自别人的经验,而来自于自我经验产生的内在认知。我们常把孩子比喻为白纸,一旦纯洁的白纸上画上了错误的一笔,即使再怎么涂抹都会留下不好的印记。不忍想象,这位家长今后将如何面对儿子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如何解释现实和道理之间的巨大反差。一个劝爸爸别管闲事的孩子,一个认为见义勇为不值得冒险的孩子,今后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还会勇敢地挺身而出吗? 最近,湖南娄底小伙邓锦杰下水救人牺牲,获救的一家三口竟称“关我屁事”漠然离去,此事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拯救“溺水的道德”成为热议话题。如今,西安这起事件又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审视“知恩不报”。这不仅是对救人者的一时伤害,更是对下一代的恶劣示范,其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从根本上污染了“正能量”培养的土壤。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不应只是对于孩子们的空洞说教,更应成为大人们的以身作则,唯有成年人懂得感恩,主动报答,少一些最坏的“身教”,多一些最好的榜样,才能让孩子们敢于相信和践行真善美。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7]“职务行为”与“见义勇为”不应泾渭分明
- [ 05-28]被救者全家回避,折射见义勇为保护窘境
- [ 05-08]申报见义勇为能否抚平道德质疑?
- [ 04-13]三枪HOLD不住的见义勇为让人看到希望
- [ 03-23]莫让见义勇为英雄受了伤再流泪
- [ 02-16]见义勇为评比不该有傲慢与偏见
- [ 02-15]拒绝见义勇为:只有借口没有理由
- [ 02-15]别让“官样理由”寒了见义勇为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