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文凭造假反证大学学术体制凝滞化
www.fjnet.cn 2012-07-27 09:36 郭杨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厦大任职八年之久的教授,其博士文凭竟然是假冒的,在惊叹于大学教学科研队伍准入门槛之低、把关流程之粗糙的同时,令人疑惑的是:在这八年时间中,问题怎么就一直没有暴露? 未曾获得相应文凭,未曾达到相应专业能力的人,也能在大学里长期任职,这反应出大学民主评议机制的缺失——按照校方的说法,傅瑾在校期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其教学、科研能力如何?其斐然的成绩又属不属实呢?从现代大学课堂走过来的笔者,对于这个过程很有感触:即使对教职工的教学、科研不满,即使其教学、科研明显的存在问题,也很难反映到校方决策层面。即使反映到了,也很难对于大学教师的去留产生影响。没有来自学生层面的,对于大学教职工的定性,或者这个定性不能产生丝毫影响,大学体制就永远是优越的,这恐怕也是傅瑾愿意冒着风险造假的原因。 大学的学术体制就像一条高速车道,一旦进入这个车道,自然而然地就能加速快跑。这不是大学体制之福,反而是体制之祸——连专业能力未达标的人在这个体制中都能适应下来,可见其竞争力、活力的缺失。缺失这一活力,又何谈创新和攻关? 面对诸多质疑,厦大的表态看起来很“公允”——“将实事求是地评价傅瑾在厦大的工作,绝不因为她在文凭上造假,就把她所有的工作和成绩都抹杀。”看起来,这是一所名校坚持公正、务实,但实则这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大学教师既要有学术科研上的能力,更要在道德品质上为人师表。即便文凭造假的傅瑾能够完成科研教学任务,但从其进入这个平台的方式来看,已经丧失了为人师表的资格——以不诚信的方式僭越公平原则的人,有资格为人师表吗? 靠着一张假冒的文凭,竟然有人身居名校教授之职多年,这是一个奇迹,但这绝对不是“真才实学”与“一纸虚名”之间的奇迹,而是大学教授准入门槛之低,教学、科研体制凝滞化的奇迹,这很值得反思。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9]“逆反”学术制度不该牺牲学生利益
- [ 06-14]期待院士制度回归学术共同体
- [ 05-11]“认稿不认本科生”扼杀学术创新
- [ 05-09]防职称评审腐败需要回归学术评价
- [ 04-19]“刑也上大夫”当成学术打假常态
- [ 03-15]“学术超男”韩晗应该补点啥?
- [ 03-07]文物鉴定:让学术的归学术,市场的归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