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来到中国铁路总公司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自然垄断行业要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所谓自然垄断,即经营者对有限资源的独占性导致的垄断,大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电力、通信等都属此类。这些行业投资量大,投资回报期长,需要协调的关系多,为避免私人资本控制而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通过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来支配往往更安全也更有效。可以说,自然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且必要,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我们强调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自然垄断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其有天然的排斥竞争的借口。机场里的商品售价常常高出市区好几倍,石化企业在利润增长五六成的情况下还意图再提高油价,电信企业把获取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员工的“红包”……很多时候,垄断地位造就了一些企业为所欲为的行为惯性,也激起了社会不满。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合理区分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对那些属于竞争性业务的环节,就要敞开大门,按市场规律办事。比如石油行业中的石油销售、石油冶炼,电信行业中的电信增值,电力行业中的电力生产等,虽然近年来已提高了竞争程度,但还需要继续发力。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难啃的骨头正变得越来越硬。在一些国有企业当中,长期以来的垄断经营,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利益藩篱。政资政企不分、官商不分的积弊,养成了个别企业这样那样的坏毛病。成本一提就要涨价,经营不力就要政策,在一些环节和领域甚至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格局,挤出效应日益凸显。改革要走向深入,这块硬骨头躲不开绕不过。只有打破垄断,把那些既不符合经济规律,又不符合行业特征的行为清除掉,把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和竞争性业务拿出来,才能真正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国企发展进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夫战,勇气也。改革也是革命,没有点儿向自己开刀的勇气是不行的。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就要打破既得利益迷局,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的广阔天地中施展自己的功力。 |
相关阅读:
- [ 07-10]结构板结化是民企投资新梗阻
- [ 06-23]从央企违规投资反思国有企业市场定位
- [ 06-22]国企“下属企业”为何违法违纪高发
- [ 06-18]国企不能成为退休官员的“后花园”
- [ 06-06]“国货”当自强
- [ 05-30]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仅仅是个开始
- [ 05-30]国企领导为啥对冒领工资“真不知情”?
- [ 05-15]我要洗净泼在国企身上的脏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