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大学生帮困助学制度应做重大调整

2016-07-21 08:10:06 蒋理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针对近日各地决定上调公办普通高校学费,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14.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大学的学费十分高,61.5%的受访者认为比较高,48.1%的受访者能接受学费上涨20%以下,33.5%的受访者不能接受任何涨幅。如何在大学涨学费后保障贫困学生的上大学权利,又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总体看来,这次各地涨学费,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我国高校基本已经建立覆盖贫困学生的帮困助学体系,对于贫困学生,高校基本上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渠道进行帮困助学,随着学费提高,只要按原有渠道,提高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额度,同时适当增加勤工助学机会和工资,就会平抑涨学费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可以预见,高校会把增收的部分学费,“返还”作为帮困助学资金。

但是,有一个群体,却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即“夹心层”大学生,按照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很难在大学里获得助学金,也不够格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可是,随着大学学费上涨、大学生活成本增加,他们又确实十分困难。要求他们通过兼职打工、勤工助学的方式来解决现实困难,也不太现实。对于这些大学生,我国有必要改革、调整目前的助学思路和助学模式,可尝试把目前的国家助学贷款,从只向家庭贫困的学生开放,调整为面向所有学生开放。这不但可以解决“夹心层”学生无法获得资助的问题,也可鼓励所有大学生自强自立,不是依靠父母支持完成大学学业,而是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在完成学业之后再归还贷款。

在美国,申请助学贷款,借款上学的学生,就不只是低收入或失业家庭的学生,很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甚至富豪家庭的学生,也通过借款独立完成大学学业。助学贷款,是除奖学金、助学金之外,最重要的帮助大多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途径。毕竟,能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学生只是少数。在有的大学,贷款的学生占到80%以上。

虽然近年来美国的助学贷款也遭遇争议,比如美国助学贷款余额已经从2006年不到6000亿美元,攀升逾倍至1.2万美元,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背着数十万美元的助学贷款,美国学生贷违约或延迟还贷的比例超过40%,但不可否认,助学贷款让更多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助学贷款的经验(同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改革目前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笔者的建议是,可以减少国家助学金,把用于国家助学金的资金(从2007起,我国每年用于发放高校奖助学金的资金达500亿),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资金,以此降低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门槛,扩大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难以更大程度开放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出现呆账、坏账,那么,如果有专门的政府担保基金,来冲抵呆账、坏账,不就可消除顾虑吗?我国的国家助学金,是直接发给贫困大学生,不需要偿还的,这表面上看是帮助贫困学生,但滋生很多问题,包括申请国家助学金中的弄虚作假,以及有的学生拿到助学金之后铺张浪费、乱花,近年来围绕国家助学金,就出现高校让学生晒贫、竞选,以及要求获得助学金的学生,不能用手机等等争议性的新闻。

如果把国家助学金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资金,扩大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既不会影响对原来贫困学生的帮助,也可让更多学生获得资助,还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我国高校帮困助学中,存在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希望获得今后不需要偿还的助学金,可却不愿意背上求学“债务”,这多少反映出学生对待助学贷款的态度。

扩大助学贷款覆盖面,会增加呆账、坏账风险,但即便有学生毕业后不能归还贷款,变为呆账、坏账,这就如同直接给他们助学金一样,可由于运作机制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由于所有学生都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因此不存在弄虚作假,也不会有对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另眼相看,由于需要在毕业后归还贷款,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责任感认真完成学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