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双节”长假前,发改委公布了80家景点降价的消息,给了游客一个惊喜。虽然有网友查出这些景点多属冷门,甚至有的原本就是免费的,但人们还是看到了政府治理乱涨价、让景区回归公益的决心。然而就在人们等待第二批降价景区名单公布之际,一盆冷水突然泼来——峨眉山等二十家景区门票价格逆势上涨,涨幅达20%-60%。

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也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冷门景区可以把降价当促销,既完成了上级任务,还可能“薄利多销”把降的价赚回来。而知名景区则是刚需,远道而来的游客多半不会因为门票上涨而打道回府,该参观的还得参观。

道理虽简单,但人们的纳闷和不满在于,在发改委已经定下降价基调的情况下,峨眉山等景区为何敢“顶风作案”?

明眼人很快指出,景区涨价的背后,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我国,公共旅游资源虽是国家的,实际操作却是各级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代行国家所有权,景区的收益与地方财政收入直接相关。尤其在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地方财政甚至倚重热门景区的门票收入。在这样的体制下,地方政府首先考虑的当然是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了屡遭诟病的门票经济。

每次有景区要调高门票价格,几乎都会声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景区。其实,门票收入的资金,并未完全用于景区的管理和维护,除了被地方政府分了一杯羹,还有一部分则纳入了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如黄山、峨眉山门票收入的50%,就被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

在“涨声”里,我们看到了中央决策与地方利益的冲突。门票降低是惠民的好事,地方政府却不会情愿吃亏。其实,风景名胜和世界遗产,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不是某个单位或地方的专有财产,其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全体国民,地方仅是在代表国家行使景区管理权。如果涨价的背后,正如媒体曾经曝光的“张家界武陵源门票108元,用于资源保护仅8元”那样,景区门票就应降到合理水平。

□西坡(媒体人)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第一批80家景区门票降价名单日前公布,就在不断有网友揭露降价景点“太水”,多是无人、无车、无知名度的“三无”景点时,记者调查发现,更有一些原本免费的景点,像南昌市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和真迹馆,南京市的将军山景区等,均属于“二次免费”,这一次又被列进名单,被网友讽为“搭车充数”。(9月26日《齐鲁晚报》)

此种无视公众感受,将已经免费的景区再次“免费”开放的行为,是对公众赤裸裸的欺诈;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此不加甄别、公之于众,也涉及政府失信的严峻问题。

此前,当网友不断爆料指责首批80家景区品质不高,大都是冷僻的、无人问津的所在时,公众可能还有所期待,期待下一批景区的情形会好一些,不过,当“二次免费”的情形被披露后,想必以往的热盼早已冷却,剩下的,除了调侃,只能是无边的愤怒了。已经免费的景点再度免费,性质变了,已经构成欺诈。

正如有网友指出的,你可以不降价,但不能欺骗大家。以降价之名,而行欺骗之实,既骗了政府主管部门,也骗了广大民众,这样的行径实在让人难以容忍。

地方上为了凑数,继续获取门票收益,可以随便报上一些已经免费开放的景点,但是,主管部门不能随便,更不能不做任何核查就向全社会推出。这里边,上报景区名单的地方造假在先,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主管部门的懵懂糊涂,也难辞其咎。

这些年来,在竞相涨价的风潮之中,公众苦于景区高票价已经很久了,好不容易盼来降价的利好,却又被明目张胆地忽悠,此情此景,不免令人扼腕叹息。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情形,这一行为最终的后果都是要由政府来承担的。如此大肆掺水、“二次免费”,也必然造成政府信用的严重流失。

具体将如何补救?一者,深入调查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二次免费”,向社会公众披露真实情形,涉及相关部门责任的,要严厉问责;再者,继续强力推进景区门票降价惠民的措施,务求将好事做实、做好,真正体现政府对于民众利益的关心;还有,通过这次临时性的降价举措,探索制度化的降价、免费路径,将那些被利益分割的好山好水真正还给民众。

自国家发改委降低80家景区门票价格后,受到了不少网友质疑,比如景点都是“冷门”,含金量不高。昨天,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第二批门票降价景点中秋节前将发布,名单将“有一定含金量”。该负责人称,中秋、国庆期间,将有约13家5A级景区门票降价。(9月24日《京华时报》)

正如“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指望一下子便“减肥”成功,当然也是一种奢望。放在当下景区门票仍然涨声一片,峨嵋山等著名景区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门票涨价的背景下,发改委公布国内80家景区门票降价,这样的逆势而为,的确已属难能可贵。按说,见惯了门票涨价的公众,忽然间发现原来景区门票也是可以降价的,即便不至于对此感激涕零,也总该略感欣慰才是。然而,颇为意外的是,80家景区门票降价这一惠民举措,引来的却仍然是质疑声一片。

乍一看来,门票涨价遭抱怨,降价也仍然不落好,公众还真是相当难伺候。涨也不是,降也不成,更是让发改委相当为难。不过,公众对于门票降价的质疑,其实并非降价本身,而是嫌降价太不“给力”。一来,降价的景区几乎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冷门”,满怀欣喜的遍寻降价景区名单,却根本找不到自己计划中或向往的旅行目的地,失望之情自然难免溢于言表。二来,即便是降价的景区,力度也难言给力。例如,新疆白哈巴的确是北疆线路上的必游景点,但门票价格仅从60元降为50元,涨价时步子恨不得迈到劈叉,降价时则盈盈小步,风格的瞬间转换,也的确难以让人适应。景区门票降价非但没有让公众受宠若惊,反而愈发勾起长久郁积的不满,也就并不意外了。

当然,一口吃不成胖子,减肥也同样难以一蹴而就。涨上去的价格,要想跌回来,也从来绝非易事,房价如此,门票亦然,也并不为怪。平心而论,门票涨声一片之下,终于有了降价声,的确已属另类,其所释放出的景区门票回归的信号,也不宜被过分低估。事实上,尽管公众仍觉降价不过瘾,甚至认为景点都是“冷门”。但两批降价景点中,4A级以上的景区50家左右,降价的5A级景区也有13家左右,应该说并非全然是“口惠而实不至”。尤其是放在相当数量的景区门票仍在图谋上涨,降价的难度其实可想而知,要克服相关的利益阻力,恐怕也是殊为不易。

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区门票降价,尽管仍难让公众觉得满意,对比景区的上涨,也极易给人以涨多跌少的失望感。但即便门票降价难言给力,但当景区门票不再是涨价的一言堂,至少要聊胜于无,对于当下景区涨价的风头,也不失为一种更为有效的遏制。不难设想,当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走向低价与免费,即便未必是主流景点,即便可能偏“冷门”,但当公众有了更多低价免费的出游目的地作为选择,由此而构成的竞争,必然会引发景区门票价格的合理回归,也必然会让迫使旅游业逐渐摆脱对于门票经济的畸形依赖。

一言以蔽之,既得利益的破除,从来绝非易事,景区门票从涨到降,自然也不会那么一帆风顺。既然如此,对于景区降价,不妨多些耐性,也期待发改委公布的景区降价名单,能有越来越高的“含金量”。无论如何,景区的“含金量”本不该全在“门票”之中。

自国家发改委降低80家景区门票价格后,受到了不少网友质疑,比如景点都是“冷门”,含金量不高。昨天,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第二批门票降价景点中秋节前将发布,名单将“有一定含金量”。该负责人称,中秋、国庆期间,将有约13家5A级景区门票降价。(9月24日《京华时报》)

在“十一”黄金周前夕,能够看到部分景区降价的消息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不过,很多网友似乎并不领情,不仅质疑首批降价的80家景区很多是“冷门”,而且认为此举为相关部门“作秀”。其实,只要能够减轻旅游者负担,“作秀”也是美好的,而且越多越好。不过,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有着隐隐的担忧,那就是这种并非建立在景区自愿基础上的降价,会不会被一些景区悄无声息的转嫁到另外的消费项目中呢?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很多地方领导和景区经营者的拿手戏。因此,要让景区门票降价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暗访曝光,强化有奖举报,只有多管齐下,旅游民生政策才能发挥惠民作用。

在互联网上,关于一些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服务质量太差的怨言与投诉由来已久。今年“五一”期间,很多景区的“逃票攻略”更是频频出现在网络上,其中一些“攻略”不乏铤而走险,有些甚至要穿越悬崖峭壁。游客们在投诉与呼吁无望的情况下,通过研究、制定景区“逃票攻略”的方式来变相抵制高额门票,更多的是出于抗争与无奈。

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破坏的不仅仅是景区的形象,还有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正如一些网友说的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中华民族的自然遗产,从广义角度说,它应属于所有的中华儿女,景区所在地的党委政府不能因占据了天时地利而将景区据为已有,从而产生“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来观光,留下买路钱”的狭隘思想。当然,开辟景点,维护景区秩序的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也的确需要通过一部分门票收入作为支撑,但这并不是景区门票不断涨价的理由。

旅游是朝阳产业,是很多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要求地方政府和景区承包企业主动降低门票价格比较困难,因此,对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监管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当前,国家发改委已发布了首批景区门票降价名单,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第二批景区名单也将于中秋节前发布,这说明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介入到了旅游景区门票的监管工作中。相信随着管理的深入,我国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一定会得到规范管理,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景区门票价格合理,让景区运营成本透明,让消费者玩得明白,玩得开心,玩得安全,这既是堵住景区“逃票攻略”不被网络热传的正确方向,也是我国旅游市场健康良性发展的需要,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但愿旅游景区门票降价能够如一缕春风,既温暖游客心灵,也促进全国旅游市场健康蓬勃发展!

景区票价下降是大好事。但票价变更关涉公众切身利益,属于重大公共决策,票价上涨需要讲程序,票价下降同样应讲程序。否则,降价的随意也就意味未来涨价的随意。

国庆长假前,忽然传来80家景区门票降价的消息,但是,由于这些景区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冷门景区,公众似乎并不买账。面对质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官员回应,降价景区的“含金量”并不低。除首批降价的80个景区之外,不久将公布第二批。此外,广东、云南也在节假日实行门票价格“普降”。价格司官员认为,这次降价将形成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景区降价。

尽管有着景区门票降价“含金量”的争议,我们还是乐观地相信,有关部门推动景区降价,确实有着很大的诚意并作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这一轮景区门票降价究竟能给民众带来多大实惠,显然存在很大的疑问。除了第一批降价景区冷门居多、让人失望外,这些景区门票降价还只限国庆假期,那么,为什么要在时间上卡这么死?这难免让人怀疑,究竟是诚意降价,还是为了在国庆期间“抢客流”?其次,这次门票价格降幅有些看起来还不小,可考虑到景区门票本来多处于不合理的高位,现在降一点下来,仍然与民众的期待有距离。

民众更大的疑问还在于,这一轮景区降价,为何而降?此前不是大多数景区都抱怨成本压力、闹着要涨价吗,但这次为何不动声色反而能把价格降下?为什么有的景区降得多,有的景区降得少,景区降价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其他景区为何可以不降,是不能,还是不愿?……

景区票价变更关涉公众切身利益,属于重大公共决策,票价上涨需要谨慎,要讲程序,票价下降同样应讲程序,一句话,涨要涨得明明白白,降要降得清清楚楚。票价上涨时,各地多会开听证会,票价下降,听证会要不要开?

这么说,不是反对景区门票降价——不少景区的门票价格高得离谱,早该降了——而是说,不履行相关民主决策程序的降价,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对民众单方面的施惠,降多降少,民众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权置喙。没有了程序设置,今天可以为了政绩等需要给民众一点实惠,但明天出于经济利益,又可以涨回去。降价的随意必然意味未来涨价的随意。

所以,在民意被抛在一边,知情权和参与权都无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想要通过一两次景区降价,改变门票价格只涨不降的局面,带动更多景区降价,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有关部门若想改变门票价格只涨不降的局面,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行政之手的强力干预,而应更关心如何改变目前博弈机制的缺陷,通过听证会等制度平台的改革,吸纳公众的声音和力量,让各利益相关方平等博弈。

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建立完善的听证会机制,让景区的账单明明白白,真正弄清楚哪些景区票价该降,到底能降多少。只有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不再虚置,景区门票价格才能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民众在得到实惠时,不用担心哪一天到手的实惠又不翼而飞。

习惯了“节前喊涨”,猛然听到中国景点节前降价的新闻,颇让人有些意外。意外的惊喜中难免又带着失望,从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首批降价景点名单看,大多属于不知名的景点,没有一家5A级热门景区。于是,网友们开始戏谑,“这哪里是降价惠民,分明是冷门景点打折促销啊。”

节前景点降价,这到底是真正的“返利惠民”还是“冷门景点打折促销”,还要看第二批100家降价景点的名单。这一轮景点门票降价的举措,民众是否能从中受惠,还不忙着下结论。

民众当然希望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越低越好,但降与不降,旅游景点各有各的“苦衷”。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次降价的原则是不需要大规模投入,银行还贷压力较小的景区;新建景区投入较大,如果降低门票价格,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并不现实。可那些并非新建景区的知名国家风景区,第一批降价名单中为何难见踪影?说白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门票经济依赖症”使然。

注重观光不考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只盯着门票收入而不考虑旅游产业链的后期效应,于是,旅游景点管理方对门票的收入越来越依赖。这就如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只要没有摆脱土地财政,楼市调控的效果总让人隐隐担心。同样道理,如果旅游景点没有观念的彻底转变,只靠上级行政部门“降价”来点化,“门票经济依赖症”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摆脱的。

旅游景点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呈现出了中国旅游产业中的浮躁。这种浮躁,也与游客的旅游方式相关。著名的景点,无论价格高得再离谱,游客还是会一边喊肉痛一边趋之若鹜;对于那些冷门生僻景点,价格再低乃至免费,也未必会吸引更多人。我们常常批评旅游景点不注重观念转变,没有学会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可如果没有游客的观念转变,旅游业的升级转化很难实现。

我的一位同事算是真正的旅游爱好者,她深深遗憾“中国的大多数游客,已经完全适应了形式主义的旅游”。游客浮躁,多快好省地去名胜古迹证明到此一游;旅游开发者和从业者们浮躁,省时省力地获得了最大利润。两相默契配合打造出了中国式旅游,创造了高企的旅游GDP,也创造了中国游客偏狭的旅游观。观念不改,即便门票降了,游客们恐怕还是会沉浸在“我来了,我看见,我拍照”的旅游模式中。

9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80家降价景点名单,虽然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7%,还有13家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但由于大都是非热门景点,引起人们不满。有网友戏言:这不叫降价,而是冷门景点“打折促销”。针对不满声音,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环境处副处长吴波表示,除了80家已公布降价的景点,中秋节前还将公布第二批降价景点。

根据吴波的透露,两批降价之后,4A级以上景区大约有50家,如果再考虑广东省和云南省推出的普遍降价的景点,4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140家左右,5A级以上的降价景区有13家左右,降价景点的含金量并不低。

降价景点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真正的试金石其实消费者,他们的感受,才是最终评判。对于此番景点降价的目的,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人士说的也很明白,一是拉动旅游经济;二是“改变过去门票价格只涨不降的局面,能够形成一种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带动更多的景区降低门票价格”。

对于第一个目的,应该说可以达到。中国的旅游消费者对于价格极为敏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旅游景点这个市场其实处于严重的供求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在旅游淡季,一些著名景点也常常人满为患。而在中国目前主要依赖“长假”度假的制度安排下,平时被压抑的旅游消费,很容易就能在短期内形成爆发式抑或发泄式的释放。

而对于第二个目的,目前却实在无法乐观。此番景点降价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国家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态势,各地经济减速明显,财政收入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此次推出景点“普降”优惠的广东省,今年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增8.6%,税收收入仅增4.3%,增幅同比回落18.8个百分点。经济不振,普遍缺钱,是各地当前经济的共同态势。

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景点降价的应急目的极为明显,并不具备长期的示范效应。当然,之于短期拉动经济的目的来说,“示范效应”有可能实现。目前出口无法依赖,投资拉动由于是政府干预经济极为顺手的“长项”,也正在逐步展开。而消费这驾马车,唯一可以立即启动并且能立竿见影的,似乎只有充分利用长假所释放的巨大消费量。此番降价由国家发改委统一部署,地方也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似乎不见被割肉的唉声叹气。这也许真实地反映出,“示范效应”带动的正在于久旱逢甘霖,让大家都看到今年即将到来的“双节”所预示的“钱景”,而未必是改变只涨不降的局面。因为,只涨不降不是“示范效应”所带动出来的。

中国景点的价格只涨不降屡遭诟病,从消费者的角度,这种情况当然难以忍受。但如果考虑到中国旅游市场的现实,只涨不降其实有着必然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供求严重失衡。景点尤其是著名景点天然带有唯一性也就是稀缺性的特点,其供给不可能随意增长,而对其的需求,却好似一个无底洞。在能够预见的一个不短时期内,这种供求失衡的局面不会根本改观。而当前的休假安排,也毫无疑问地加剧了供求失衡。坦率地说,即便价格听证制度完全按照理想状态运行,也只能延缓景点涨价步伐和幅度,而不会扭转涨价的态势。

能够扭转只涨不降这一态势的,除了经济状况出现恶化,剩下的就只有发改委。但是在年景好的时候,除非出于暂时安抚民怨的目的,发改委也不可能随意命令景点降价。真正能让景点降价的,最终是经济这个本质因素。只不过,当经济恶化到极度稀缺的景点也要降价的时候,消费者是否愿意消费,肯定会成为新的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1日宣布,“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全国第一批降价的游览参观点有80家,平均降价幅度为37%,其中13个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但人们发现名单上这80家景区绝大多数都是不知名景区,其中的知名景区寥寥无几。

在“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降低门票价格,对广大民众来说本应是个好消息。但考虑到节假日期间,许多不知名的旅游景区原本就会降低门票价格以吸引游客,而大多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又是那些知名景区,所以此番降价对大多数游客而言,缺乏实际意义。

当前各地知名景区的门票价格普遍较高,这一现象增加了民众旅游的经济支出,有可能降低游客的出行愉悦感和满意度,甚至影响到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而知名景区门票价格之所以一直居高不下、多次整治也依然难获明显实效,说到底是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利益驱使,纵容景区经营者的任意涨价行为。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如在征求民意基础上,规定不同评级景区门票价格的具体标准,并通过加大检查力度与鼓励群众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实施问责。如此才能让景区门票降价的措施发挥预期的效果,让游客们满意。

——南昌·魏文彪

(福建日报)

没有文化,再贵的门票、再免费的景点也拉不动经济,留不住客人。

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一批全国80家景区门票价格下降名单,平均降价幅度达37%,有13个游览参观点免费。然而,在如潮留言和微博评论中,调侃嘲讽成了主角。这或让人郁闷,为何办好事却招来埋怨?

“大景点几乎没有降,忽悠人”“黄鹤楼三峡大坝神农架武当山全不在降价范围,两个降价的景区我这个十年的导游都没听说过”……不难发现,公众埋怨缘于降价的多是不太知名的、相对生僻的景点,热门、知名景点不在降价之列。在公众看来,既想惠民却又抠门,有点口惠而实不至,无异于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却让人所得无几,岂不更让人失望?

或许是公众过于心急,其实第二批约100家游览参观点门票降价安排也将于近期实施,发改委将及时公布。事情得一步步来不是?总会轮到热门景点降价不是?再说了,从传统观念看,热门景点的价格杠杆作用有限,如果知名景点全降价,那不更是人挤人、人看人,景点如何承受得了?对一些生僻景点降价,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游客的合理分流,还能为热门景点减轻点压力呢。

从各景点实际看,门票的降与不降,都有各自的理由。著名景点,价格再高点,还是会人满为患,当然游客会一边喊肉痛一边还是要去。生僻景点,价格再低乃至免费,也未必会吸引更多的人。个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景点是公共资源,昂贵的票价终究不该挡住人们的脚步。从未来发展看,文化旅游是制高点、增长点、着力点。没有文化,再贵的门票、再免费的景点也拉不动经济,留不住客人。“免费西湖”以每年2530万元的门票损失,换回整个杭州100多亿元的丰厚回报,其胜,在免费的无门槛,更在文化的深内涵、产业的长链条。

因此,只想守着高票价赚大钱,是捡芝麻丢西瓜。只想着大降价、乃至免费,也只会赔本赚吆喝。唯有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丰富文化内涵,在服务人、陶醉人、怡养人上做好以人为本的大文章,旅游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极。

相关:

景点降价如何才能有“含金量”

景区“二次免费”,骗谁呢

景区门票降价好事为何招埋怨

知名景区的票价,具有标杆意义,只有它们降价,才会形成示范效应。也只有它们降价,才是更大的惠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1日宣布,全国80家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在国庆假期将平均降价37%,其中13个游览参观点免费。

近年来,我们看到听到的,多是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景区门票降价,尤其是几十个景点集体降价,实在罕见。在中秋、国庆之前,此一惠民举措的推出,可谓深得人心。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虽然此次降价的景区很多,降价幅度有37%,但实际上,这些景区多是些知名度不高,游客不扎堆的地方,而且,有些景区看似降价幅度不小,但由于票价基数本来就高得离谱,降价后依然很贵,例如广西某县一个名气不大的景区,原票价竟然是180元,降价之后仍高达150元。

这难免给人这样的印象:景区门票大降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公众并不能从中得到太大实惠。降价对于改变国内景区高票价的现实,作用微乎其微,倒是那些上榜的非著名景区,借此做了一次“免费广告”,成了最大的赢家。

如果真心要推动景区门票降价,让利于民,就应动真格,拿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景区“开刀”,如黄山、平遥、九寨沟、少林寺等。须知,景区门票之所以会水涨船高,这些“带头大哥”“功不可没”,几年来,正是它们率先扛起了涨价大旗,抬高了行业的消费门槛,引起其他景点跟风上涨。

因此,知名景区的票价,具有标杆意义,只有它们降价,才会形成示范效应。也只有它们降价,才是更大的惠民,能让大多数人受益。至于有人担心降价可能带来接待压力,只要做好预案,实行限流,不足为惧。

更要看到,要让景区票价回归平民,自然和文化遗产实现低门槛,成为所有国人能都轻易享用的国民福利,靠的不是行政干预、一两次降几十块钱,而是要理顺景区票价的定价机制。

景区门票的定价,总是让人感到很随意,缺乏明晰的参照。鉴于自然或文化景区的公益性定位,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一个标准,例如不妨让其与国民收入水平挂钩,不得超过一个比例,以及哪些性质的景点应该全免费等。只有明确的定价机制,才能遏制景区票价上涨的冲动。

此外,在这样的定价机制下,要想景区低票价能长期维持,政府需要对景区承担更大的投入责任。就像美国,之所以著名景区都能实现低票价,主要依赖的就是国家公园体制,国家财政承担了景区运营管理费用的大头。中国其实也应一样,不少知名景区,是属于国家的财产,理应由国家直接管理,出资维护,为公众提供廉价的服务。

据报道,80家景区降价之后,第二批约100家降价名单也将于近期实施,希望此后的降价名录上,公众能看到知名的景区。与此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追根溯源,将景区定价机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早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