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皆大欢喜的局面背后暗藏隐忧。用科技手段带来便利、提高效率是件好事,但这是否会影响到市民接受出租车服务时的公平性,或许更是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背靠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之间的“烧钱”比拼仍在持续。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20日发布规定称,每辆出租汽车只允许安装一个手机叫车终端。
在这场已经持续了数月的比拼中,使用了打车软件的市民享受到了“免费”打车的优惠,很多的哥也通过获得电商的补贴赚得不少“额外”收入。不过,看似皆大欢喜的局面背后暗藏隐忧,招手叫车越来越难、出租车挑客愈演愈烈等在不少城市出现,这些新情况应当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用科技手段带来便利、提高效率是件好事,但这是否会影响到市民接受出租车服务时的公平性,或许更是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出行方式,在提供服务时保证公平性,是出租车行业应当遵守的规范。按照原建设部、公安部批准并发布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出租汽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一说法存在异议,但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来看,出租车行业带有某种程度的公共属性。每当油价上调,很多城市出租车运价或燃油附加费可以按法定程序进行调整,或是由国家给予补贴,也证明了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既然如此,在为居民提供服务时,保证公平性就成了应当遵循的原则,在如何看待打车软件带来的利弊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随着打车软件“烧钱”比拼的不断升级,确实有不少乘客和的哥从中受益,但这种火爆的场面也给出租车服务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的冲击。有不少媒体报道称,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备受出租车司机青睐,而在城市街头招手打车则变得越来越难;即便同是使用打车软件,目的地若是较为偏远或者路线交通拥堵,也容易遭到无视。打车软件确实促进了信息的畅通,也提高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却在无形中把乘客分成三六九等,很可能剥夺了一部分乘客的“打车权”。尤其在出租车供不应求的高峰期,那些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的老年人,以及那些不舍得支付“小费”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这些已经出现或是露出苗头的问题,应当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允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展现活力,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市面上流行的打车软件都设有“加小费”的功能,如果不考虑电商提供的补贴,乘客支付的费用往往超过了计价器显示的数字,这在各地发布的出租车管理文件中都是不允许的。免费的午餐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当软件商的“烧钱”风潮退去,而相关的管理仍旧“缺席”,能否打到车有可能就取决于“小费”的多少,如此,打车不仅更难,还会更贵。
如今,北京市已先行一步,虽然效果还有待观察,但积极作为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既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优势,又让居民公平地享受出租车服务,值得相关职能部门深思。一时的蝇头小利终究不如长久的便利,更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