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厦门会晤文艺晚会和金砖国家文化节的台前幕后

2017-09-24 10:10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卢超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傅舜国:从演员转型优秀编导

傅舜国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国”,在“小白鹭”当了15年主要演员后,他转战幕后。这次,他有幸被选拔担任第三篇章《海·韵:南音随想》、第五篇章《海·梦:扬帆未来》的编创工作。

演出任务圆满完成,把幽雅清和的南音做到如此精美绝伦,既典雅又现代,令人赞叹。傅舜国说,观众的赞誉是对他转型以来最大的肯定。

【成功经验】

“校团合一”:培养厦门特色人才国际舞台绽放异彩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崔勇说,没有“校团合一”的创新模式,没有“小白鹭”20多年来坚持传承和挖掘闽南文化优秀元素,就没有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的精彩表现。

厦门是一座具有艺术气质的城市,它为艺术的开放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在这样的沃土中,厦门艺术学校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独具厦门艺术气质的学生。

今年,是厦门艺术学校建校59年,这所学校早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不仅学校培养的一大批优秀戏曲人才,活跃在各大舞台,舞蹈学科教育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学校和北京舞蹈学院共同培育的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前身是1993年组建的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如今的“小白鹭”已成长为海内外知名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表演团体。

从一开始,厦门艺术学校和“小白鹭”之间,走的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舞蹈团分类管理的新路,填补了中国舞蹈界的一个空白。“校团结合”的模式,成为国内舞蹈界的经典,在全国文艺演出团体中独树一帜。

2012年9月,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正式划转为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与厦门艺校的关系从“结合”上升至关系更为紧密的“合一”,为学校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提供了平台。

正是这种尊重艺术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通过“校团合一”的平台,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学相长,达到了“三部曲”的效果――学校培养的人才可以不断补充到舞团,舞团的实践又促进了学科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培养,提高了人才质量。而每一次的演出,又是无形的品牌推介,有效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校团合一”还为闽南民间舞体系的建立和传承提供了保障。

崔勇说,厦门艺校一直将质量、特色作为立校之本,当然,硬件建设的步伐也会抓紧跟上。得益于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思明区委区政府等部门对艺校和“小白鹭”的关心与支持,目前,学校四期工程建设已经展开。项目建成后,将破解学校现有教学设施过度饱和的问题。

【关注】

厦门艺校优秀学子为地方戏曲“输血”

华丽的舞台,恢宏的场景,南乐团三代同堂,齐心协力呈现古乐经典《百鸟归巢》,向世界展示“南音”的魅力,传达出今日的鼓乐升平、盛世辉煌,成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的一大亮点。

长期以来,厦门市南乐团委托厦门艺术学校培养南音人才。这次勇挑大梁的90后都是11级南音班学子,仅有三年的乐团经验,就在厦门会晤文艺晚会这样的重大演出中不负众望,克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

扮演大唐公主的许达妮,将整首乐曲的点睛之笔演绎得完美无瑕。为了这句清唱,许达妮反复练习,连在休息室也不放过,以至在隔壁休息的歌仔戏和高甲戏演员都学会了,张口就跟着唱。为扮演大唐公主一角,她必须穿着3寸半高的鞋子上场,保证步履匀匀平稳、落落大方。

许达妮的同学何鸿滨,扮演“五少芳贤”之一,为了角色需要,要学会从未触及的三弦。“时间只有2个月,是巨大的挑战和历练。”虽说如此,何鸿滨还是成功拿下这个角色。

现任厦门市南乐团团长的杨雪莉,是厦门艺校89级南音班毕业生。她说,当年学校培养了她,现在她作为团长,又与学校携手办学,感触颇深。“不仅有‘校团合一’,‘团校合作’的办学理念更是意识超前,效果突出。近年来,学校教学水平越来越高,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高。”

除了厦门市南乐团以强大阵容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倾情出演外,参与演出的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市金莲·高甲戏剧团、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华祥苑茶艺表演队的演员中,大多也是厦门艺校歌仔戏、高甲戏、舞蹈及茶艺班的毕业生。令人欣喜的是,舞台上那些童真稚气的小演员也有不少是厦门小白鹭业余艺校的学员。厦门艺校的学子们心手相连,同台圆了艺术之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