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完美谢幕 5天23场精彩活动 吸引3.6万人次 压轴大戏《罗刹国》昨晚上演,为艺术节画下闪亮句点 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的《罗刹国》昨晚在厦门沧江剧院上演。(厦门沧江剧院 供图) 厦门日报讯(记者 郭睿)昨晚,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罗刹国》在厦门沧江剧院上演,为2018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画下闪亮的句点。 过去五天,两岸490位专家学者、演员带来了23场精彩活动,有跨界创新的地方戏,有热闹非凡的社区工作坊,也有干货满满的进校园艺术普及活动,更有不断涌现新鲜观点的学术论坛,共吸引到3.6万人次直接参与。值得一提的是,观摩观众和参与互动的人员中,在厦台胞占了不小的比重。 《罗刹国》有段两岸缘 昨晚的闭幕演出《罗刹国》取材于《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是一部典型的源于中华传统文化、采用现代跨界艺术手法创作的实验作品,被誉为玩出了国产肢体剧的新高度。台上最惊艳的场景,是灯光打在演员头戴的皮影面具上,光怪陆离,像极了人的贪婪和欲望。人性的选择题,正是这部作品的内涵所指。 这不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一次来到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平台上,可以看出它对艺术节平台的认可。《罗刹国》这部作品本身也有段两岸缘。“2016年我们这部戏首演的时候,专门邀请过台湾访问大陆的专家学者去看,也跟他们交流观看体验。那之后《罗刹国》也参加过两岸交流活动,去过台北演出。”该剧导演赵淼告诉记者,此次参加艺术节,没想到在论坛等配套活动上见到了当年的一些熟悉面孔,非常开心。 大型传统皮影首现话剧舞台 作为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闭幕演出,《罗刹国》自然也有许多民间艺术元素,一件高达150厘米的大型传统皮影更是首次出现在话剧舞台上。“剧中的面具是从贵州傩戏演化而来,但造型又参考了皮影戏。”赵淼说,这部戏的舞台空间很简单,没有复杂布景,也注重用演员肢体表达情绪,这些都类似于以演员为中心的传统戏曲。 昨晚演出现场来了不少两岸专家学者,赵淼希望通过此次演出能再次与他们交流艺术心得。他说,两岸舞台艺术家都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中提炼经典元素,来助推舞台艺术的创新发展。 来自台湾的传统艺术界人士对《罗刹国》将皮影、傩戏面具、戏曲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话剧表演的形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台湾艺术大学教授石光生认为,这对台湾艺术工作者很有启发意义,这是本次艺术节台湾嘉宾的又一收获。 |
相关阅读:
- [ 10-25]话剧《大地之光》照亮学子心灵 演出场场爆满
- [ 10-25]第二届全国话剧展演季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
- [ 09-27]话剧改编电影,一不小心就浮夸!
- [ 09-25]十一长假舞台话剧当道,来头不小值得期待
- [ 09-20]周涛:开启新舞台演话剧圆梦 乐做幕后希望再有收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