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 提升市民绿色获得感 家住团结大厦附近的居民老许最近欣喜地发现,家门口多了一处小公园,在原来公共绿地的基础上,市政园林部门增加了一些市政休闲设施,“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散步休闲了,不必跑到白鹭洲公园了。”老许说。 老许家门口的变化,正是厦门市政园林调整结构、补齐短板,对厦门各类公共绿地梳理调整用途功能的具体展现。 2018年,厦门涉及城乡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园林绿化及绿道)项目共54个,所有项目均达到考核要求,尤其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林荫路建设、古树名木后备资源普查挂牌等补短板项目上更下功夫。 市政设施领域,更加强调城市道路建设,要求完好率超过95%,注重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增加了城市地下管线和综合管廊的建设管理; 节能减排领域,增加了林荫路的推广率指标,更加注重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明确要求城市中绿色节能建筑的比例; 生态环境领域,增加了城市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山体生态修复、废弃地生态修复、城市水体修复等考核指标。 事实上,近年来,厦门的绿量、绿意仍在稳步提升,为民惠民的园林绿化举措不断推出,在厦门市政园林工人的匠心呵护下,“高标准生态花园城市”的大目标清晰可见。 近五年来,厦门累计新增绿地面积4100多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从37.34%提高到40.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1.47平方米提升至14.09平方米,绿色、环保的核心理念凸显。 行业管理不断创新 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持续提升的背后,是厦门近年来在市政行业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以及体制机制的日益健全。 2017年,厦门市在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监管方面大胆先行先试,率先建立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从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文明施工管理、市场行为管理四大领域综合评定企业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对全市500多家园林企业实施信用评价,评出信用等级,推进市政园林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2018年8月1日,厦门出台园林绿化条例,首设“绿线和永久保护绿地”的规定,并明确在绿化规划指标中,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指标高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从顶层设计上为厦门园林绿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 改革城市道路绿地养护考评办法,委托第三方对全市主次干道300条道路的绿化进行考评,以专业化考评促进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再上新台阶; 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分类直运模式,引入“互联网+”技术,建成全省首个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设有序推进。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围港成湖”,到上世纪90年代的筼筜湖污水治理和白鹭洲“梦之岛”建设直至2003年后的园博苑、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保护,追求“品质之美”的城市惯性,让厦门的园林风景标准不断提升,素养和标准不断提高,在谋求“高素质、高标准”的发展之路上,园林之城厦门正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
相关阅读:
- [ 01-22]厦门翔安:积极融入勇挑重担 攻坚克难续写忠诚
- [ 01-22]厦门造血干细胞捐献累计75例
- [ 01-22]厦门:勇当改革开放开拓者实干家
- [ 01-22]厦门“e政务”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 [ 01-22]厦门发布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