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着力补齐养老短板 托起最美“夕阳红 ”
2020-07-30 14:27:15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完善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充实服务内涵,开展有效监管,厦门着力补齐养老短板 托起最美“夕阳红 ” 东南网7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林泽贵)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峻,“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厦门市联合多方力量,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方面不断探索,切实提升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但目前,养老设施布局不够均衡、服务有待精细化完善、养老人才不足等,仍是厦门养老服务需要直面和提升的方面。日前,厦门出台《厦门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2020—2022年)行动方案》,针对养老服务提升提出多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本期起,本报推出“‘夕阳红’——厦门都市养老观察”系列报道,持续关注厦门养老服务补短板、养老产业发展的亮点做法,探索厦门特色的“都市养老”新模式,寻求养老服务相关问题的破解之法。 “我每天早上7点多吃早餐,8点多到楼下做操,还可以参加手工课、读报、音乐课等活动,这里很活跃很热闹。”23日,在厦门金山养老院,86岁的傅燕燕这样说。 今年已是傅燕燕入住这家养老院的第八个年头。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养老院实施了一段时间的封闭式管理后,根据规定陆续开始接受限制性探视。虽然家人不能像平常那样频繁来探望,但傅燕燕告诉儿子,自己在养老院过得很舒心。 为保障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最美“夕阳红”,厦门和许多城市一样不断在养老这个重要的民生议题上做足功课。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厦门在养老服务工作上已有不少探索,基本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需求,厦门在养老保障领域发力补短板,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强基建 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在中心,不仅有餐吃,有人照顾,还离家近,我感觉很不错。”住在思明区嘉莲街道80岁的徐女士提到的,是去年底刚启用的嘉莲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徐女士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白天家人都去上班,留守的老人总让人牵挂。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到家门口,她和儿子商量,在中心启用当天就签约成为首批入住的居民。 按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护理等级进行分区,配置智能化呼叫系统、电热毛巾架……崭新的照料中心不仅环境让人满意,还提供老年人生活照料、膳食调理、医疗养生、精神慰藉、代购代办、短期寄养、日间照料等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在厦门,越来越多的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院、农村幸福院等为老人提供了安享晚年的平台。 在湖里区江头街道,作为厦门首个由社区居民集资入股创办的养老院,蔡塘社区金厝边养老院配备有230个床位,并设有医务室、图书馆、理发室、桑拿房、电影院等,老年人“吃饭、就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同安区五显镇的四林村农村幸福院里,每天都有老人陆续从8个自然村里赶到幸福院,唱唱戏、下下棋,顺便吃个午饭、享受义诊或义剪等。 为给老年人打造走出家门15分钟范围内可享受的养老服务,近年来,厦门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据厦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白锦焜介绍,目前厦门共有养老机构39家,街(镇)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4个,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站361个,农村幸福院117个、村改居幸福院54个,各类养老床位总数约13600张,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37.1张。查缺补漏,加紧养老设施设备铺设,到今年底,厦门养老机构将超40家,全市38个街(镇)将建成41个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也将覆盖147个建制村,实现街镇、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达15000张以上。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