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走基层感言:呵护文化发展的草根力量

m.folksfolks.com 2011-11-07 15:42  龙友情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林熙/制图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7日报道(记者 龙友情)

白沙镇位于闽江沿岸,是闽侯四大古镇之一,自古便是该县交通、商贸重镇。当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南宋时期朝廷便在白沙江边建有东山塔,作为白沙驿的标志。历代文人墨客经过当地,多有赋诗留念,明代刘基便有《发白沙至水口》诗云:夜发白沙驿,停午到水口。

在这样的文化浸淫下,白沙瀛山诗社1993年就已成立,每逢国家重大事件发生,或是县里、镇里的重大活动,诗社成员都吟诗赋歌以作唱和。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镇政府大院,他们还开辟了一个专栏,内容多是以诗歌形式宣传计划生育、家园清洁行动等等。

然而,诗社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聚会交流多是到镇上找个茶馆或是在某个成员家里,直到去年才在新建的镇综合文化站里觅得一间办公室。最让他们忧心的还是新鲜血液不足的问题,诗社里最年轻的吴晟说,“20年前,社里最年轻的是我;20年后,经常参加诗社活动的,还数我最年轻。”即便如此,吴晟还是在坚持做好自己事业的同时,经常性组织诗社活动。最近几年,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古体诗创作,诗社还编写了几本介绍诗词平仄韵律的小册子,免费发放。

在白沙镇马坑村,每天围着图书馆忙里忙外,登记借书、招呼邻里成了林礼兴老人的主要事情。2年前的70岁生日,林老去了隔壁镇一家民间书报图书馆参观,深受启发,回家后就决定办一个公益图书馆。2年下来,在县政协、县文体局、县老体协等部门的支持下,林礼兴的“白沙湾图书馆”藏书达到4000余册,满满占据了堂屋的一大半空间。这个图书馆不仅本村村民喜欢来,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也常来借书。林礼兴说,“在这里借书不用押金,只要登记一下身份证信息就可以。不看书,来了聊聊家常也行,我还有水果茶水招待,总比天天赌博打牌好嘛!”

与闽侯昙石山民族乐团交流,我惊讶于乐团团员成分的复杂,有医生、教师、机关干部,甚至还有拖拉机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特质: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当他们一字儿排开,摆好阵势,手持二胡、扬琴、阮琴等乐器合奏一曲,你绝对不会想到其身份的差别。去年元宵节,乐团在县文化广场举行专场音乐会,竟然吸引了2万多名观众到场。在给基层百姓带来“文化大餐”的同时,乐团还坚持收集、整理和挖掘当地闽剧民乐资源,自行创作排练。以昙石山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剧《昙石山随想》也即将创作完成。

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推动。在闽侯的两天时间里,记者感受到来自基层的草根力量。这些基层文化建设者们大都话语质朴,平常的工作也很琐碎,但言语间透露出来的那股子热忱和期待,让人不由得心生敬佩。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充满着传承传统的文化自觉,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呵护珍视,必然能够给他们带来信心和方向,使之走得更远。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