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汇聚实干兴赣正能量
2014-01-14 09:23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黄水来 黄水来 |
分享到:
|
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要“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又进行了重点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与良好的自然生态一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全体民众的热切期盼与福祉所在。作为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关键则是干群关系的和谐。因此,努力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满足人民殷切期待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指出,要像爱护江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一样,建设好江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上,他再一次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凝聚力,努力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江西目前正处在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提升期,迫切需要通过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为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有力的政治保障。江西要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要以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为具体目标,以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洁政治为根本导向,以健全廉政制度、强化廉政监督、创新廉政教育为主要途径来加以推进。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指向,进一步增强思想力、提升领导力、提高执行力、激活创造力和强化凝聚力,由此汇聚实干兴赣的正能量,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取得发展的新成效。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以公正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广大党员干部是地方政治生态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地方社会风气的好坏。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最根本的就是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要大力营造埋头苦干、以实绩论英雄的浓厚氛围,倡导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的务实精神;大力营造勇于担当、以创新为风尚的浓厚氛围,倡导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的工作理念;要大力营造干净干事、以廉洁立根基的浓厚氛围,倡导以廉洁为荣、廉洁为民的新风尚。为此,在各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始终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标准,树立论能力、重品行、凭实绩、看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有效防止和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以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保障“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落到实处。 为此,必须抓好以下环节。抓好民主推选工作,着力推进推荐提名主体多元化,广开举贤荐能渠道,采取群众推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重要职位的人选,更应当注意按照民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抓好任前考察工作,着力推进考察工作立体化,深入基层群众了解真实情况,组织好民主测评,确保考核的准确性;全面落实集体决策,着力推进任用决策民主化,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选任干部,全面掌握考察对象情况,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民主,杜绝“绕道”现象;注重微观制度建设,着力推进选任过程规范化,构建和制定更加具体细致的干部选拔操作规程,细致规范动议权、提名权、酝酿权、表决权,确保选拔过程规范化合理化。 着力规范权力运行,以科学合理的权力监管机制,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权力腐败是政治生态污染和恶化的重要“源头”与主要“推手”,极易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阻碍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因此,在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决铲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注重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起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过程监督、动态监督,将事前“防”、事中“监”、事后“责”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才能使权力运行不踩界、不越界,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之笼,使权力真正接受人民的监督、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建设对于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腐败、改善政治环境和维护政治生态的重要“防护”作用。 为此,必须完善以下机制。一要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精神,逐步在各级党政部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详尽列出党政部门及其领导干部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固化权力运行范围和流程,确保权力运行不会因人而变,从而为权力监督提供客观依据,有效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或以权谋私等乱象,使权力切实得到有效监督。二要构建重点突出、覆盖全面、关口前移、注重预防的权力监管机制,积极探索对照权力清单查摆廉政风险点,形成风险清单,并依此进行职权风险等级评估和廉政风险排查,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方案措施,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上级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范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要深入开展常态化的“巡察监督”,使巡视工作逐步做到全覆盖;有序推进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从申报过渡到公开,提高申报透明度和规范化;坚决落实问责制,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问责内容、规范问责程序,分类设计问责方式,推进问责规范化运行、分类化操作。 切实强化廉政教育,以扎实有效的思想作风建设,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自然环境有一种特殊功能,这就是自净作用。它指的是受污染的环境经过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所具有的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然而,对于政治生态而言,其“自净力”不是源于自然发生的一种自发的过程,而是来自于执政主体中的每一个体对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的高度自觉,尤其是来自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增强。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增进廉洁从政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监管的能力,清理和根除“官本位”等特权意识以及各种腐败行为滋生蔓延的思想土壤,就成为建设好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基础工程。 为此,必须搞好以下工作。一要创新教育形式载体,推动廉政教育常态化。创新党校、行政学院的廉政教育课程设置,突出理想信念、党性党纪、从政道德教育,灵活使用现场、体验、拓展、案例等多种教学形式;重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扬廉促廉督廉作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发挥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作用;借用现代传媒,积极开展以廉政短信、廉政手机报、廉政公益广告、廉政专题电视片为主要形式的廉政教育,提高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二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加强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有利于提高本地区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豪感和廉政自觉性。为此,应深入挖掘和借鉴赣鄱文化中廉洁为官的合理内核,将“为官以廉”、“修身以律”、“砺志以行”的文化精髓注入现代廉政文化建设之中;注重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为廉政文化建设积累丰富素材、汲取精神力量、彰显品牌效应,不断把廉政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三要突出作风教育,推动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洁道德观、廉洁从政观和廉洁政绩观,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使领导干部在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塑造廉洁品格、凝聚清风正气;大力建设责任型、服务型、人本型、法治型、廉政型行政文化,使党内廉洁通畅地向廉洁政府、廉洁社会延伸。 有效激发社会活力,以协同共进的和谐互信氛围,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外部环境 作为一种相对于自然生态而言的社会政治状态,政治生态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持续推进的过程。着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和谐互信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是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靠保障。应当说,作为深入推进我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前提,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部门联动、群策群力,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与资源来加以实现。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党的领导,把从严治党具体要求落到实处。按照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其他有关规定,进一步出台细则严抓落实,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对发展升级的信心;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和优良的党风政风来带动民风社风的好转,由此形成全民共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生动局面。二要积极推进法制建设,营造大胆干事的良好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最根本的是对群众举报要正确处理,实名举报实行有报必查、查实必究,而对举报失实的也要及时澄清,对那些以诬告陷害同志为目的的人和事则要追究其责任,积极消除恶意举报等不安定因素。在全社会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努力营造政通人和、健康向上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环境,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一心一意搞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三要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提升公众政治参与力度。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不断拓展党务政务公开的深度与广度,提升群众参与监督的便捷度;充分发挥“点题”式公开对固定式公开的补充作用,针对群众关注的焦点加强公开;完善公开互动机制,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反馈信息专门台账,安排专人分类归档、梳理汇总、限期办理、评估问效,并将相关结果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增进党群、干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四要构建网络问政长效机制,有效促进政治生态优化。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民主执政方式和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渠道,充分运用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搭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平台,依此了解民情、集中民智、解决民忧,有效传递政务信息,虚心接受民众的监督;进一步创新网络环境下社会治理模式,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网络理政水平,通过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畅通公众利益表达,维护公民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疏导不良社会心理,由此促进地方政治生态的优化。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姜 玮 黎 康 |
相关阅读:
- [ 01-14]瑞安全媒体网络问政走在浙江前列
- [ 01-13]全媒体网络问政高峰论坛在瑞安举行
- [ 01-10]中国网民数量超6亿 网络问政成政民沟通普遍形式
- [ 01-09]赵新叶:网络问政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
- [ 01-09]网络问政:洒满阳光的民心通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