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建经济 > 正文

柘荣县楮坪乡洪坑村:守住独特生态圈 开辟连环致富路

2014-06-17 08:29: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6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潘文书)

洪坑,一个坐落在柘荣县海拔600多米高山深处的省级生态村,一个在秋天可随手捡拾红豆的乡村,这里不仅保留了众多千年古树名木,近年来,又成功打造了万亩红豆杉基地。

新雨过后的洪坑村更显绿意盎然。田野间,成片种植的太子参、金银花等中药材作物长势喜人;新改良的千亩金观音、金牡丹等高香型生态茶园新颜焕发;近2万亩红豆杉基地绿荫遍地……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因为保护生态而获得大自然无私馈赠的感人故事。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红豆杉基地由洪坑乡贤林寿水投资,目前已经成为村里的一大亮点。40来岁的林寿水过去一直在外从事房地产和农林综合开发的投资开发,2008年他返乡时,得知由于许多青壮年村民已外出谋生,村里大多数田地闲置甚至抛荒,林寿水便决定通过自己名下的建业农林综合投资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转方式,将村里零散的田地整合到一起,投资开发红豆杉种植基地。

“当初建红豆杉基地时,我还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主要是考虑自己年近七十,不可能再外出打工,还是要靠种地生活。”村民林坤木说,后来经过村委协调,公司保证不仅足额发放租金,还聘请他担任护林员,月工资2000元,这一来也可兼顾自家茶园,他这才同意。没想到,现在收入比过去高多了。

“建设红豆杉基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当时没有想到的。”村支部书记林明兴介绍说,除建业公司一次性支付林地租金近100万元给农户之外,从2011年开始,村委每年向建业公司收取5万元的转移性支付服务费,建红豆杉基地,要劳动力。管理人员,建业公司就从村里招聘,平时都保持在60人左右,高峰时达到200多人,许多群众不出家门就可每人年增收近2万元。

看到建红豆杉基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林明兴十分庆幸当初拒绝引进湿牛皮转鼓加工厂的决定。

洪坑距离县城16公里,接入104国道仅需4公里,交通方便。在洪坑村拟建红豆杉基地的同时,一位浙南的客商来村里考察,提出在洪坑村搭建一个简易的加工厂做湿牛皮转鼓加工,每个月给村里补助5万元到10万元。

“这一项目被否决了。那是高污染行业,国家要取缔的。”村民林绍生说,“当时,按建业公司提出支付流转土地的租金为每亩每年22到40元不等,相比湿牛皮加工给付的所谓补偿金少多了,但是村民都支持,对村里发展而言,建设红豆杉基地投资是长远的,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现在想在洪坑办工厂的企业还很多,但都被我们拒绝了。”林明兴说,“洪坑有个特点,每个角落都散落生长着古树名木,树龄上百年的南方红豆树、罗汉松、红豆杉、黄花梨树等比比皆是,由于没有平地,在洪坑要想整块大点的厂房用地出来,势必要影响到古树名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今,因保护生态而少了村财收入的洪坑人恰恰因生态而受益,几年来,已占据生态资源优势的洪坑村人,又得益于省科技厅下派挂职干部的牵线搭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向辖下自然村延伸。洪坑村下辖的湾斗、岭兜、东门岔和洪坑4个自然村都发展了各自特色的农业,湾斗村金银花种植面积200多亩,仅此一项村民年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岭兜村建起近300亩高香型生态茶园,去年就实现收入50多万元。而作为太子参种植大村,去年全村太子参种植总面积达600多亩,创收近千万元。2010年村财收入仍为零、人均收入仅为4400多元的洪坑村,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了村财5万元、人均收入近万元,遥遥领先全县平均水平。

保护生态给予洪坑人的回馈还远不止土地上的收入。森林覆盖率近80%的洪坑村,列入公益林面积3000多亩,近几年村里通过积累的生态效益补偿金兴建了农民休闲公园,成为洪坑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柘荣是“中国长寿之乡”,洪坑村准备围绕这一品牌,借助相关企业龙头带动,在城关生物医药产业园征地50亩建设厂房开发紫杉醇、参芪精等产品,还决定以万亩红豆杉基地为核心,发展观光农业和养生旅游产业。

“目前,已经规划建设天山丹池旅游景区,先期建起了蓝梅、薰衣草、樱桃等20多种景观水果、药材基地,我们准备把洪坑村打造成生态产业示范村。”林明兴信心满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