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莆田荔城在全区乡村河道实施“清水行动”。截至目前,初步实现124个涉河村居河道日常保洁常态化,并形成一套河道长效治理模式,有效促进了水系相通、水流循环、水质改善 水清岸绿好呼吸 东南网6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通讯员 何晋生 张郁周) “鸟飞鱼跃随双棹,云影天光共一舟”,这是明代户部尚书郑纪告老回乡,泛舟木兰溪后留下的优美诗句。如今,这样的情景在莆田荔城区乡村再次重现—— 今年端午节,在荔城区黄石镇、新度镇、西天尾镇的许多村庄,村民们在绕村而过的河道上赛龙舟。 “过去,大家环保意识差,垃圾往河道里倒,致使河面垃圾漂浮,河底淤泥沉积;如今,水变清了,河面变宽了。这得益于政府开展的清水行动。”在黄石镇定庄村,村干部指着宽阔的河道说。 去年4月,荔城在全区乡村河道实施“清水行动”。一年来,全区完成河道垃圾打捞清理450.7公里、河(沟)道及小山塘清淤清障176公里,有效促进了水系相通、水流循环、水质改善,初步实现124个涉河村居河道日常保洁常态化。 河长制:一人管一段 鱼儿不语水中游,又闻岸边捣衣声。如今,在黄石镇海滨村的大沟河岸边,常有妇女清洗衣服。 “这多亏了河道整治。现在一人管一段,受污染,找河长。”一妇女笑着说。 “河长:黄青荣。”在沟河岸边,竖着一块公示牌,上面写有河道名称、长度、河长姓名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当初立这块牌子时,自己也有过顾虑。”村支书黄青荣说,“村民一看牌子就知道我是河长,如果我没把河水管好,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与黄青荣一样,有了“河长”这一头衔,许多村干部担起管理的责任。 为巩固清水行动成效,区里建立河道日常巡查监管机制,落实镇街、村居的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实行河道动态保洁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本村居河面漂浮物、垃圾进行清理外运,做到日产日清。 资金保障:补助捐助一起来 “河道整治需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荔城区水务局负责人说,区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确保治水、保洁所需资金落到实处。 一方面,区财政对河道清淤清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各镇街、村居进行资金补助,河道垃圾打捞及日常保洁采取村集体收入转移支付的方式再次给予补助;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沿河受益企业捐资。 “治理河道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应全力支持。”黄石镇清后村村民周庆勇在上海经商创业,得知村里整治河道缺乏启动资金,便发动在上海创业的乡亲捐了10万元。在老家创业的村民郑峰松也主动捐出5万元。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曾淤塞发臭的河道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变得干净了,部分河段还进行堤坝护砌、沿岸绿化,重现“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中断了10多年的龙舟赛又开赛了。 同样,黄石镇东甲村河道清淤后,船只可直接开到田头,水泵也可放到河里抽水;企溪河道治理后,西天尾镇北大村600亩水稻排涝有保障,农田不再被淹…… 为确保河道整治资金合理使用,各村居把资金来源及工程预算等及时公开,确保专款专用。“项目的名称、资金的使用情况非常清楚,我一看就懂。”拱辰街道长丰村村民林文裕说。 水陆一体:常态保洁 如何确保整治后的河道不再出现排污反弹现象?荔城区建立健全了长效督查机制和常态管理机制。 在镇海街道埭里村,保洁人员俞珍煌夫妇每天打扫完村主干道的卫生,就拿起长竿网兜沿河岸打捞起河面上的漂浮物。 “过去,路面保洁人员常把垃圾扫了倒进河道,河道清理人员又把打捞起的垃圾丢在路边,造成恶性循环。”村干部说,对此,该村专门与保洁人员签订协议,实行河道路面捆绑协同保洁,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今年初,荔城区出台“水陆保洁”实施方案,将整治好的道路、河道同步纳入常态化保洁,建立“水陆一体”的综合保洁机制,要求每个村居做到“五个一”:有一支专职环卫队伍,有一套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制度,有一个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村环境卫生收费公约,有一批封闭式垃圾收集箱,有一个垃圾集中转运点, “有了常态的保洁机制,河道边的群众不敢乱扔乱排放垃圾了。”新度镇扬美村干部说,村里发动群众完成6公里河道的清淤清障后,还制订《扬美村河道保洁村规民约》。 在西天尾镇澄渚村,整治后的河道水清、岸绿,村民常在河边的梯云亭及水廊上乘凉,村里还成立老人卫生义务督查队,负责对村里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及时劝导。 “真没想到,在河边住了大半辈子,还能看到河水变清的这么一天。”看到河道变化,家住镇海街道镇海社区的老人何国平感慨万千。 |
相关阅读:
- [ 06-22]琅岐加快基础配套建设 倾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
- [ 06-20]琅岐:借助环岛路腾飞 倾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
- [ 06-19]46国代表齐聚“6·18” 共创菌草经济生态双赢
- [ 06-17]柘荣县楮坪乡洪坑村:守住独特生态圈 开辟连环致富路
- [ 06-13]福建省创建6个节地型生态型示范区
- [ 06-11]福建省生态审判“生态修复模式”的首次司法实践纪实
- [ 06-09]桃城镇丰山村打造美丽乡村 创新模式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 [ 06-09]福建追求经济增长的“生态型速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