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落实赶超工作督查视频会议强调,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动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中实现赶超目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必须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东南网8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日前,记者从省经信委获悉,上半年,我省物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55.0%以上,平均值为55.6%,比去年高0.4个百分点,全省物流市场处于较高景气区间。 其中,业务总量指数保持在55.0%以上,均值为55.9%,与去年持平。新订单指数均处于55.0%以上,均值为55.6%,与去年持平。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处于54.0%以上,均值为55.9%,比去年高1.5个百分点。 |
东南网8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日前,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会在长春举办。我省5家企业上榜,分别是:福建省电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与往年相比,今年我省入选百强企业由4家增至5家,新大陆科技首次入选百强。 据悉,本届百强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合计3.5万亿元,比上届增长16.7%;总资产合计4.4万亿元,比上届增长10%。 |
东南网8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我省印刷产业发展稳中有进。记者从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获悉,年度核验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印刷企业总数2985家、同比减少1.5%,印刷工业总产值608亿元、同比增长7.2%,位居全国第七位。 其中,全省绿色印刷企业33家、同比增长32%,数字印刷企业30家、同比增长50%;国家印刷示范企业2家,上市印刷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印刷企业5家,规模以上印刷企业177家,外资印刷企业143家;4家印刷企业入选全国二十家印刷业最佳雇主。 据介绍,全省印刷业形成以厦门为中心,泉州为副中心,辐射福州、漳州、莆田等地区,涵盖各类印刷品印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
上半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运行增速创新高、结构更优化,实现“双过半”并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目标 创新+项目,驱动工业“质”“量”齐升 东南网8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记者从省经信委了解到,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累计增速创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十一个季度新高,高于全国平均2.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东部地区第1位,顺利实现“双过半”并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目标。 比增速创新高更可喜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更凸显。 数据显示,1—6月,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行业分别同比增长15.7%、13.5%,分别高于规上工业6.8个、4.6个百分点;从用电来看,半年来,我省工业用电量70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其中电子工业用电同比增长41%……这些均凸显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的态势。 产品销售数据也彰显这一趋势。上半年,一批高技术工业产品也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3.7倍、智能手机同比增长6.3倍、光电子器件同比增长2.5倍、平板电脑同比增长1.75倍、计算机同比增长43%、锂离子电池同比增长31.6%。 另一组数据则透出当前我省工业发展的“质”“量”齐升。据统计,1—5月,全省规上工业利润1252亿元,在去年同期20.2%的较高基础上继续增长14.8%。而上半年,全省工业税收645.8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电子信息增值税直接收入增长61.4%。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与项目带动的同频共振。 创新方面,上半年,我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累计加快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单位建设;召开产学研专场对接会5场,成功对接技术项目296项,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26亿元;加快智能制造试点示范,8家企业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55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占全国总数的26.9%,数量居全国第1位。 同时,通过举办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和军民融合项目对接会,我省对接和签署一批好项目。其中,数字经济项目400个、总投资3440亿元;军民融合项目131个、总投资1090亿元。另外,通过出台第三方招商引资奖励办法,举办第八届民企产业项目洽谈会,上半年全省共新对接民营企业产业合同项目900个、总投资4885亿元。据统计,上半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7%,较1—5月提高6.2个百分点。 “当前,从我省情况看,工业运行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不快,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土地、用能、人工成本仍然较高,项目接续不足,研发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经信系统将研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降本减负、推动军民融合等政策举措,抓好707项省级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建设,保持工业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出台产业集群发展政策,落实省政府《新一轮促进龙头企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确保今年“专精特新”入库企业1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40家;加快推动上汽乘用车宁德基地、士兰微芯片和半导体等重大在建项目建设,跟踪推进数字峰会、军民融合项目对接、民企项目洽谈会等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强化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第三方招商,持续对接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同时,我省还将深化闽东北、闽西南两大经济协作区产业梳理,积极谋划对接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项目,促进协作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协同发展。
|
东南网7月28日讯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中,福建省就业状况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32.3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58.78%;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7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87.5%;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3%,控制在4.2%目标以内。 就业稳了,收入涨了。据住户抽样调查,上半年,福建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6元,居全国第七位,同比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3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1元,增长9.3%。 就业形势稳 “饭碗”端得牢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福建省始终把百姓的“饭碗”当作重中之重,全力保障就业局势稳定。 “今年上半年,福建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这些都对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形成了有力的拉动。”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全省就业“稳”字当头,福建省不断充实“就业创业政策超市”,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和特点,逐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群体全覆盖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以精准施策促精准就业。同时,组织就业目标责任制督查,加快就业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加快审批和资金拨付,确保各项政策及时兑现,提高群众获得感。 针对重点群体就业,福建省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础成长计划,同时当好“就业红娘”,“一对一”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想方设法帮助莘莘学子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实施201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563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引导他们在基层挥洒青春,成就自我。 “毕业了,去创业”“老家机会也不少,回乡创业去”“科研人员可以带着项目创办企业,我想试一试”……上半年,为打造创业带动就业升级版,福建省继续实施“创响新福建123行动”,支持建设10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遴选资助一批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创业项目,596个项目通过资格审核,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 ”技术在就业创业服务、登记管理、政策落实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就业服务设施建设显著增强。“手机摇一摇,现在找工作真方便!”在福建农林大学读大三的小林想找份暑期工,手机下载了人社部门开发的“摇工作”APP,摇动手机,周边相匹配的单位信息马上显示在手机上。 “当然,也要看到,就业领域仍面临一些难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该负责人坦言,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新老矛盾交织,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当前全省就业工作还面临公共服务力量不足、现代化手段不到位等短板。下一步,人社部门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精准就业扶贫,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 腰包鼓起来 消费旺起来 “上半年,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属不易。”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福建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仍是居民增收主要来源。近年来,福建省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各地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打造特色务工品牌,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 带动工资性收入不断增长。上半年福建省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增速分别为9.1%和10.1%,对城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5.7%和53.0%,分别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和4.9个百分点。 经营净收入增长是居民收入增加的第二大因素。上半年,福建省城乡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平稳,增速分别为4.6%和7.6%,对城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8.3%和27.4%。农民经营净收入缘何一路快跑?专家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吹响,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同比增长2.9%,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增长。福建省积极推进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成效显著,有效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 投资渠道拓宽,成为居民增收新动力。随着居民财产不断增加及理财渠道不断增多,城乡居民通过理财和集体经济分红方式得到的利息和红利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各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盘活农民资产,创造条件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长17.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0.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长1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腰包鼓起来,消费随之旺起来。上半年,福建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77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 |
东南网7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源自福建的新零售巨头超级物种不断“进化”,加速抢占市场;一系列推动消费升级的举措密集出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体育健康、家政服务、文化、养老等新兴消费,不断为消费升级打开新空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63.94亿元,同比增长12.2%。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消费追求,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既要“买得到”,更要“买得好” 12.2%的增幅背后,有传统消费稳定增长,也有升级类消费较快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4%、19.1%,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同时,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4%、17.1%、15.1%。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4.6%。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消费规模扩大、消费质量提高,如今扩大消费需求的内涵更加丰富,还应包括消费结构改善和消费理念转变。在衣食等物质消费和生存型消费数量与质量提升的同时,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占的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 高质量发展不能“等、靠、要”,只有主动出击、主动变革,才能创造新供给、引领新消费。 上半年,我省推出一系列推动消费升级的举措,为促进消费市场活跃注入新动力—— 《全省商务、文化、体育领域消费升级、促进消费增长工作方案》从6个商务领域、4个文化领域、3个体育领域提出促进消费升级举措; 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八条措施聚焦延伸到200多个服务项目,积极推动我省家政服务业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福建省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构建城市配送网络体系、优化城乡配送组织方式、强化城乡配送技术标准应用、推动城乡配送绿色发展、提升城乡配送管理水平等举措。 全国范围内,更多主动扩大进口、挖掘消费潜力的措施也已开始实施—— 5月1日起,取消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项药品进口关税;7月1日起,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日,进一步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举行……未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线上线下,打破零售边界 快速密布的线下门店布局、结合年轻人习惯的线上支付和已经比较成熟的即时物流配送,实现自提、外送相结合,从春节后正式登陆福建以来,瑞幸咖啡的开店步伐迅猛,福厦两地已经营业和正在装修的店面接近50家。 通过APP把顾客喜好、消费时段和热点地段等数据收集并反馈至后台,对这些消费特征加以分析,为新门店选址、研发新品提供依据,瑞幸的扩张还在继续。 6月,瑞幸咖啡全国总部落户厦门,其在消费行业和咖啡市场刮起的这场风暴,福建民众将有更近距离的感受。 2018年,新零售战局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态。作为业内最为关注的两大新零售巨头,永辉超级物种和阿里盒马鲜生更在福建市场“短兵相接”。 截至上半年,超级物种在全省门店已达14家,而被视为竞争对手的盒马鲜生,也于2018年闯入福州,并于上半年开出两家门店,在选址上直接临近超级物种。 “新零售早已成为各城市促进新消费、打造新生活方式的关键动能。”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福建省东南商务管理研究院院长许安心认为,以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综合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及先进设备,实现了人、货、场三者之间的最优化匹配,对其入驻的商圈而言,其他商家也应该借势“虹吸效应”,尽快完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分享新零售发展带来的红利。 另一方面,实体零售呈回暖之势。经过数字化、智慧化改造,传统百货打造的年轻化、多元化、社交化消费场景,已成为俘获新生代的杀手锏。通过有趣的事物将年轻的客流带入,帮助传统零售商圈优化顾客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传统百货完成转型。 下一步,省商务厅将研究打造或先评估确定福建若干个世界级商圈、国内一流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福建特色新品牌、老字号等,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和商务发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供销两旺带热农村消费 要想提升农村消费能力,很大程度上必须借助农产品增收。 今年初夏,漳州的杨梅在网络上火了。尤其是主打标准化、品牌化、可追溯的“蜜卡柔18°杨梅”,产地凌晨采摘,冷链直发至消费者手中,严格把运输时间控制在48小时以内;每一盒杨梅都拥有唯一追溯身份码,消费者直接通过微信扫码,追溯每颗杨梅的生产基地,种植养护、采摘品检、采收批次等全生命周期作业的详细记录。 这样“有身份”的杨梅,深受城市白领客户喜爱,不到一个月,线上加线下渠道推广接近3万斤,成交额近100万元;仅京东龙海特产馆销售就达2000多件,网销金额约35万元,帮助当地种植户增收5万元以上。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地区交通、物流、通信等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消费,正以超过城镇的增速迅速增长,带来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 据统计,上半年,全省乡村市场零售额684.91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城镇市场零售额6179.03亿元,同比增长11.7%,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增速比城镇市场高4.7个百分点。 即使是在增幅高达33.9%的网络零售领域,我省农村电商也交出亮眼成绩单: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603.8亿元,同比增速达39.3%,高于全国增速4.9个百分点,17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县网络零售额更是同比增长42.2%。 |
人民网福州7月25日电(陈蓝燕)福建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力。省发改委日前筛选推出300项2018年度省级重点招商项目,总投资5620亿元。 300项项目中,三大主导产业项目75项,总投资222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9项,总投资578亿元;传统特色产业项目30项,总投资274亿元;生产性服务业项目29项,总投资773亿元;生活性服务业项目75项,总投资1344亿元;现代农业项目27项,总投资89亿元;基础设施项目25项,总投资340亿元。 据了解,2018年省级重点招商项目是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的产业导向,结合福建省“十三五”相关产业规划和各地产业发展需求,从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三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特色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筛选推出。这些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预期投资收益较好。2018年省级重点招商项目日前已在省发改委官网发布,并将在“9 ? 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中重点推介,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今年福建省投资热点资讯和详细准确的对接信息。 另悉,今年以来,福建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加快闽东北、闽西南两个协作区发展,省重点项目完成情况总体良好。1-6月省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78.1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2.9%。其中农林水利完成108.89亿元,占年度计划59.6%;交通完成364.51亿元,占年度计划48.5%;能源完成182.03亿元,占年度计划43.3%;城建环保完成500.37亿元,占年度计划56.2%;工业完成709.99亿元,占年度计划53.3%;服务业完成304.57亿元,占年度计划57.2%;社会事业完成107.77亿元,占年度计划53.8%。 |
东南网7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戴艳梅) 今年以来,国家和我省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福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有力助推财政收入增幅与质量实现双提高。 上半年,我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3%、10.3%,税性比重分别达85.1%和74.9%。高技术服务业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工业和商业税收合计同比增长17.8%,占税收增量的51.4%。 财税数据分析显示,创新驱动、减税降负等积极因素,正有力推动着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税账本”释放积极信号 福建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787.92亿元,同比增长12.3%,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62.95亿元,增长10.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居全国第11位、东部第2位。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稳中向好、质量效益提升以及工业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上半年“财税账本”,凸显福建经济高质量运行态势。 上半年,我省工业税收收入785.2亿元,同比增收100.3亿元,增长14.6%,工业税收总量增幅双创近年新高,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其中,高端制造业税收快速增长,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税收分别增长55.8%、36.8%、35.1%、25.5%、23.6%,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 “上半年,福建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为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落实,也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福建师大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认为,经济运行与财政收入良性互动,反映出福建经济活力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数字显示,在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同时,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改善: 从税性比重看,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分别占到85.1%和74.9%,同比分别提高1.9和2.6个百分点; 从税种结构看,主体税种和地方小税种分别增长15.8%和10.7%,主体税种贡献全部税收增量的86.1%,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一季度提高24.4和4.7个百分点,税收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此外,从区域看,闽东北和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分别增长12.4%和12.5%,两大经济协作区增长较为协同。其中,福州(12.6%)、厦门(14.3%)继续发挥龙头作用,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新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 作为我省集成电路领域的新兴企业,福建湛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入驻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后,超算服务器销售量迅速增长。上半年,该企业贡献税收5.87亿元,比2017年下半年增长377.24%。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互联网蓬勃发展和消费升级势头良好,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成为税收新的增长点。”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表示。 高技术制造业税收增势向好。1—5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4.9个百分点。相应的,高技术制造业税收增长15.5%,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高于工业税收增速0.9个百分点,占工业税收比重8.6%,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税收分别增长25.5%、196.5%、23.7%。 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量贡献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上半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业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合计对三产税收增量贡献为30.8%,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此外,在非货币银行服务业、金融信托与管理服务、保险经纪及代理服务、控股公司服务等新业态金融业税收较快增长的带动下,金融业税收总体平稳,增幅同比回升6个百分点。 新消费为税收注入新活力。消费升级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通信设备、日用家电设备、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等零售业税收同比分别增长49.2%、37.5%、105.4%;教育、影视录音制作业、旅行社及相关服务等新消费领域同比分别增长25.8%、56.7%、91.2%。此外,1—5月,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5%,带动互联网零售和邮政业税收增长超五成。 此外,省委省政府一系列补短板、惠民生措施保障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良好。上半年,教育、卫生、居民服务等行业税收增长保持较快势头,同比分别增长24.8%、28.6%和17.8%。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放水养鱼”实体经济添能量 福州市天作文化艺术工作室是一家主营陶瓷制品、工艺品设计的小微企业。成立一年半来,公司已享受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18.52万元。企业负责人由衷地说:“减税降费给我们带来了真金白银的获得感。” “上半年,税收收入较快增长是我省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象征,也印证了近年来减税降负、‘放水养鱼’取得了明显成效。”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全省税务部门1—6月累计办理各类税收减免(含征前减免)749.5亿元,同比增加99.7亿元,增长15.3%,高于同期税收收入增幅。其中,鼓励高新技术减免94.1亿元、增长37%;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减免36亿元、增长58.9%;节能环保减免27.7亿元、增长74.7%。 近年来,我省连续实施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2016年和2017年两轮合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1000亿元。 今年5月1日起,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下调税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增值税率分别从17%和11%降至16%和10%,并实施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等改革,加上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性收费,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等措施,我省全年减税降费将超180亿元。 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迸发,私营企业税收表现抢眼。上半年,内资企业税收收入1839.6亿元,同比增收286.6亿元,增长18.5%。其中,私营企业税收收入310.9亿元,增长21%,增速较高;有限责任公司税收收入986.9亿元,规模最大,增长19.9%。 “减税降费政策,以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乘法’。”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
东南网7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戴艳梅)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3%,高于工业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58.8%,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均实现40%以上增长; 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3.9%…… 上半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今年以来,我省聚焦重点领域,紧抓重大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强化正向激励,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6月底,上汽宁德基地项目主机厂房软基处理打下第9550根地坪桩、占总桩数的41%;铁路、高速互通、国道、码头、污水处理、供电供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加紧推进。 今年4月,一期投资50亿元的上汽集团乘用车项目落地宁德,将生产大型高端SUV,分时租赁电动车和高端新能源产品,计划于2019年10月正式投产,年产量可达3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15万辆。 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目标,有效投资是关键,项目支撑是重点。今年以来,我省继续创新“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实施高质量发展“百千万支撑工程”,各地晒签约、晒开工、晒投产、晒质量、晒成效,项目带动有效投资。 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有力有效,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上半年,全省分两批组织集中开工581个有代表性、示范性、导向性的重大项目,宁德上汽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厦门强力巨彩LED显示屏产业园、晋江逸锦年产56万吨新型功能纤维等306个重大产业项目新开工,总投资1600亿元,为壮大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150个省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78.1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2.9%。农林水利、服务业、城建环保、社会事业、工业等领域均完成投资过半,全省新开工重点项目141个、竣工50个。 围绕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目标和加快闽东北、闽西南两个协作区发展,“五个一批”项目源源不断、滚动生成。今年以来新增10181个、总投资4.3万亿元。 福厦客专、兴泉铁路、福州地铁、厦门地铁,宁德时代、福州京东方、厦门联芯、泉州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顺利推进,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添蓬勃动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补短板优化投资结构 在莆田,总投资4.78亿元的沈海高速黄石互通提升工程正加快建设。该工程建成后,将沈海高速向北通向莆田市区的车流量分流至新建匝道,解决高速公路进出口的通行拥堵问题;该公路与迎宾大道采用互通立交形式,能极大地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完善中心城区骨干路网格局,提升莆田对外交通出行功能。 在福州,鳌峰洲大桥南桥头节点改造工程正加紧施工,建成后将缓解雁头路、大坪路等路口拥堵情况。同时,新建的人行桥,将打通鳌峰大桥与港头外路、朝阳路、连江南路的衔接,方便周边居民出行。 一批交通、市政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将给民众出行带来更大的获得感。 按照省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部署,我省各地加强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短板领域有效投资,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内涝防治、城乡排污治理等问题。 上半年,36个工程包完成投资734亿元,占年计划65.9%,其中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城乡公共停车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化工园区安全控制区建设、全域旅游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等6个工程包已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年中数字显示,我省民生社会事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社会事业完成投资108亿元。厦门马銮湾医院、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莆田学院迁建项目(一期)等项目开工,省疾控中心迁建工程、省儿童医院、平潭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东山谷文昌干部学院等项目加快建设。 服务业完成投资305亿元。妈祖国际健康城、数字中国会议中心等项目开工,平潭粮食园区一期、福清江阴国际汽车城等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上半年,我省文化、体育等投资同比增长80.7%,教育投资同比增长44.4%,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42.1%。补短板项目充分发挥了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速破解制约福建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民资敢投愿投能投 在福清江阴中景石化科技园,高118米、容积9000立方米的“亚洲第一塔”——丙烯丙烷精馏塔进入安装扫尾阶段。 这一全球单产最大的丙烷脱氢装置将于年底投产,填补福建空白。 “投资30亿元的第二套丙烷脱氢装置加快建设,全部投产后总产值可达200亿元,拉动下游产业链200亿元,并改变国内高品质工程塑料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的局面。”中国软包装董事局主席翁声锦说。 随着民间投资增长的宏观环境趋稳,我省民间投资活力持续增强。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1.7%,高于全省投资增速8.3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3.9%,成为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中,工业民间投资增长21.8%,民营经济后劲增强。 民间投资占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六成左右,是投资这驾“马车”的主动力。围绕民间资本不愿投、不敢投、投不了等问题,去年底,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的23条措施,从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破解企业难题、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持续拓展民间投资项目、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方面,破解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得益于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我省全面开辟“政企直通车”,利用“互联网+”,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时收集并精准帮助解决民企实际困难;健全民企产业项目对接服务机制,重大民企项目实行“一对一”服务,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加大推动民企直接融资力度,上半年全省5家民企通过首发上市或定向增发、配股再融资募集资金95.54亿元,8家民企在“新三板”挂牌。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省民间投资回暖,民资敢投愿投能投,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了。”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朱四海表示。 |
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但也必须清醒看到,经济增长基础仍不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发展还面临困难和问题。做好下半年工作,关键要紧扣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任务的要求,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年度各项目标顺利完成。本报今起开辟《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年中看经济》栏目,剖析上半年经济形势,助推下半年经济工作,敬请关注。 东南网7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是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让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积极鼓励传统产业应用前沿技术,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从而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同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培育省级扶持办法,设立省级培育库和专项资助金,扶持引导各类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形成“科技型企业—省级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发展梯次。2017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9家,新增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649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519家,累计达1823家,提前完成“十三五”培育1000家以上的目标任务。到目前,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54家。 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速,成效显现。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为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11个季度增速最高水平。 站位高端 新兴产业动能足 1—6月,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15.7%,高技术行业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规上工业6.8个和4.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圆片、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高技术工业产品成倍增长……半年数据显示,当前在福建,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迅猛。 半年来,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快速推进。业内人士认为,这与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以重大项目为有力引擎,助推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密不可分。 在刚结束的2018国际新型显示技术展上,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展出了首片5.5英寸全彩Metal Oxide TFT AMOLED显示屏,打破了中小尺寸AMOLED显示屏领域LTPS一统江湖的局面。 华佳彩项目位于莆田市,总投资240亿元,生产国际领先技术的中小尺寸触控面板。目前,项目一期完成设备调试,可实现月产三万片面板的设计产能,预计年营业额将超过100亿元。而这个项目更大的意义,则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落户莆田,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在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下,我省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福州京东方8.5代TFT-LCD生产线填补了我省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空白,并带来超80亿元的配套项目投资;厦门联芯12英寸集成电路、晋江晋华DRAM存储器、莆田砷化镓氮化镓、福顺晶圆集成电路芯片等一批填“屏”补“芯”的项目或落地建设,或已建成投产,合力助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地位的提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去年,“独角兽”企业宁德时代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销量跃居全球第一。凭借掌握15分钟快充、250Wh/kg的高能量密度电芯、1500次超长循环寿命等领先技术,企业如今已与德国、美国等国际顶级车厂及国内众多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得益于宁德时代的磁吸效应,另一巨无霸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上汽集团乘用车项目也落地宁德,计划于2019年10月正式投产,产量可达30万辆。 此外,位于南平的巨电新能源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规模化制造基地,位于漳州的猛狮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等一批产业链项目也正加速推进。截至目前,福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已达850亿元,未来有望成为我省新兴主导产业之一。 当前,在《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引领下,福建强化项目带动和示范引领,推进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产业集群达31个,其中,产值达千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1个。 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我省先后出台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加快全省工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等,强化政策引领作用。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年以来,已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98个、总投资2029亿元;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跟踪199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还正实施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工程,重点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存储器、动力电池、石墨烯、永磁电机等新兴前沿领域,优化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配置,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跟踪辨识国际先进前沿技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上下游应用技术。 “我们要像扶持企业上市一样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培育形成更多的‘双高龙头’、单项冠军、‘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计划全年新增高成长企业1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40家。”省经信委有关人士介绍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技改加力 传统产业活力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1.2%,高于工业投资6.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技改投资增速加快,凸显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提速。 “依靠技改投入,我们成功打造了啤酒行业智能化生产的样板,以此为基础,实现产品升级。”日前,百威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中国东南事业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去年底,斥资28亿元的百威英博雪津迁建项目一期150万吨工厂建成投产,比计划提早6个月。“我们迁建的同时实施技改,仅引进全球首条智能化程度最高、速度最快的德国整装进口先进生产线,设备就投入16亿元。” 正是这条自动化、标准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如今让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40%,节约人工成本40%,同时,年实现节能减排效益3000万元。 近年来,我省深入组织实施新一轮技改和12个重点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全系统、全过程、全覆盖”工作机制,分业施策推动实施技术改造,全省技改投资规模从2013年的3261亿元扩大至2017年的5673.1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3年的57.7%提高到2017年的64.5%。 在这一过程中,我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截至目前,全省完成“机器换工”约3万台套,重点行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15%;551家企业通过了两化融合国家贯标评定,占全国总数的26.9%,数量居全国第一。 目前,全省已创建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5个,评选出省级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11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67家,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项目数量、获得补助资金也均居全国前列。 通过实施技改加快转型升级,不但实现了效率提升,撬动了产品端,还作用于新业态的拓展。 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推进建设智能马桶等现有车间生产线和新建淋浴房智能化数字工厂,不仅实现了非标产品的定制化生产,还能提供“一站式VR体验、一站式管家定制、一站式管家服务”的新型泛家居定制解决方案。去年,企业在行业洗牌加快的市场环境下逆势增长,业绩同比增长30%。 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营销模式从提供设备向提供咨询设计、工程施工、仓储物流、系统维护和运营管理等总集成总承包转变,产品定制向个性化定制转变,产品服务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 目前,全省已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90家,省级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19个,全省大中型企业中约七成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增值服务,近1/4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剥离设立生产性服务机构等方式实施主辅分离,拓展新业态的红利显著。 技改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一组数字同样可以体现。去年,我省在轻工、纺织、冶金和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推动实施华峰工贸差别化纤维及高端运动系列网生产、甬金金属年加工25万吨精密不锈铜带扩建等469项、总投资1101.3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920亿元,新增利润200亿元。 “年产20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技改扩建生产线投产后,产品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替代进口产品,满足国内锂电池行业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日前,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严永刚自豪地说。永太高新这一技改扩建生产线总投资为2.65亿元,因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各项要求,获得2017年国家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补助资金3029万元。 为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近年来,我省出台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福建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奖励实施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其中,设立运作首期规模80亿元的省级企业技改专项基金,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拓宽融资渠道发挥了关键作用。到今年上半年,省技改基金签约企业73家,签约技改项目78项,累计签约金额95.1亿元。 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我省也持续推动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全省共取缔“地条钢”企业35户、合计产能535万吨;共淘汰铸造企业落后炼铁生产设备88座,其中铸造炼铁土炉50座、高炉31座、炭炉1座、矿热炉6座,实现全省铸造行业落后炼铁设备出清;关闭退出煤矿36处、去产能244万吨/年,完成全年计划的108%,处置“僵尸企业”76家。 发展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中,福建产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国内首创的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电池制造工艺,拥有动力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标注了闽北新坐标 巨电开路 东南网7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近来,南平许多市民发现,市内的16路新福达公交车不是LNG公交车,而是纯电动公交车。不烧气,烧的是电,来回13公里的车程麻溜跑个二三十趟,一点问题也没有。 据悉,这是南平市公交6月底首次投用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共有30辆。这些新能源汽车正是“南平产”,由位于武夷新区的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该企业有“独门秘籍”,年产6.4亿瓦时的大动力锂电池,可满足2000多部客车需求,今年产值预计达8亿元,为闽东北经济协作区产业发展锻造新增长极。 一块电池的革命 福建巨电去年3月动工,今年3月正式投产。这么“新”的一家企业,在业内引发的动静却不小,靠的正是一块电池。 公司总裁王麦克介绍,福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省内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实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00亿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整车和零部件龙头企业。在完善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上,福建巨电手握动力电池关键核心技术。 巨电主打生产的是一块长790毫米、宽430毫米、厚17毫米的单体方形锂电池,重量约10公斤。这块电池在业内“身材”算轻的,能量却不小,电池能量密度高达165瓦时/公斤以上,单体容量达到了500安时,相当于1.6千瓦时电,目前市场上已经量产的锂电池最大容量为240安时。举例来说,一辆12米长的大巴搭载270千瓦时电只要168片电池,而采用传统的小电池则需3万个电池组成,特斯拉则需要7000多节18650圆柱形锂电池。巨电的小体积大电流电池,突破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经济瓶颈。 而且,目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都是液态锂电池,巨电自主研发的聚合物固胶态电解质,可消除可燃电解液隐患。通过特定的高温压力化成后,实现超低内阻的性能,单体电池内阻为0.35毫欧,只有传统电池的百分之一,在使用过程中本身温度不会超过环境温度5摄氏度,无需冷却液等额外散热系统,损耗减了三分之一,还增加了电池寿命,设计充电次数约为2000次。 “这样,就解决了锂电池的经济性问题,经过测试单次充电可安全行驶超过410公里,百公里费用仅二三十元。”王麦克说。他的说法得到了南平市公交集团的认可,经测算,与LNG清洁能源车相比,每辆车子每天可以省下费用100多元。 此外,高安全性也是巨电的法宝。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这么多个锂电池并联组在一起,为的是增加电池容量,否则车子跑不远,但是如果哪个电池出了问题,安全得不到保障。巨电的创新之处在于有了大容量锂电池作为基础,无需再装很多块电池,串联装车,可在世界任何地方实时监测到每个电池的工作状态,提高动力电池使用安全。 “公司独有的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电池是国家科技部863火炬计划科技成果在福建产业化项目的成果,与福建招标采购集团成功对接后落地武夷新区。”王麦克说。今年3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现场发布专家委员会的评价报告,指出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电池及全自动规模化生产线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尚属首创,同容量级生产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典范 手握锂电池这一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巨电瞄准新能源客车细分领域,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标注了闽北新坐标。 与锂电池产品相匹配,巨电生产线同样勇立潮头敢为先。不同于传统生产线,这是一条按工业4.0要求打造的全新生产线。 走进偌大的3层厂房,只有100多名工人,设备是全自动智能生产设备。车间共有10多台自动AGV小车送料,车子沿着轨道有条不紊前行送料,各道工序衔接紧密,机器自动上料、叠片、切割等,最终还是自动堆垛车转运,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智能化、自动化已贯穿每一个生产环节,原来需要近千名工人,现在只要100多名工人。” 公司总工程师杨德才说。 同时,生产锂电池是一个高精度的项目,生产车间3c环境极其精细:恒温、恒湿、恒尘。“温度控制在23摄氏度,上下不超过3摄氏度,湿度值维持在30至50之间,车间要达到10万至30万净化级别。”杨德才说,“固态锂电池对温度和空气中的湿度、粉尘含量等指标要求非常高,整条生产线通过MES系统实时监控,一旦超过危险数值,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巨电打造的生产线项目得到了专家点赞。陈清泉院士说:“该项目全自动规模化生产线设计合理,设备数控能力稳定,各工序同步流畅,MES系统在线实时监控,质量全程可控。巨电的生产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自动化创新程度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巨电的产品供不应求,厦门金龙、新福达汽车、中植一客都有合作意向,与新福达客车合作的一款纯电动客车已进入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预计今年可实现营收8亿元、利税1.6亿元,明年产能将达到20亿瓦时。”王麦克说。 巨电的落地,不仅带来了一个新龙头,而且还将撬动武夷新区产业链整合。武夷新区有海源机械轻量化车身项目,闽铝有轻量化汽车车厢制造项目,以海源机械、闽铝为龙头的先进轻量化材料企业,在碳纤维、铝合金车身应用技术方面的突破,为新能源汽车减重、降耗铺路垫石。这些核心材料与巨电动力电池可形成良性互补,上下游企业正在开发合作项目,形成一条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南平将在动力电池、核心材料上占领高地,培育巨电、南铝等龙头企业,以集聚发展为突破口,形成一个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南平市领导说。 |
东南网7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赵盼盼) 与两年多前相比,福建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的门面、厂房、员工数几乎没什么变化,但其增长的量与质令人惊讶:2016年虹润销售仪表30万台,去年猛增到40万台,今年预计可增加至50万台;主持起草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记录仪表通用技术条件》等两项国家标准,4月初正式通过;产品不仅被一些世界500强大公司采用,而且不断获得在国内航天、军民融合等领域应用的证书。在国内显示控制仪表行业中,虹润占到30%~40%的份额。 企业实现爆发性增长,这得益于虹润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过硬产品。董事长林善平说,省委提出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虹润的实践证明,要实现赶超,首先要有高质量,而高质量,要求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创办20余年来,虹润专注做仪表,坚守实业初心与匠心,认真做好“加减乘除”。 加投入——舍得在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上下本钱 10多年前,虹润曾与合作伙伴发生过一起知识产权法律纠纷。林善平从打官司中痛彻地意识到,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不能指望依靠简单的生产设备与加工工艺,拿些零部件来组装生产,而是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难以生存,更无从发展。企业要以创新铸造自己的生命力。” 从那时起,虹润加大企业投入的最重要部分,就是自主研发——培养研发人才、加大研发投入。 虹润地处顺昌山区,自己培养人才不易,他们就花重金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研发中心,引进浙大、南大、南航等高校院所人才;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等,实现了高级研发人才的引进。与此同时,不断输送业务骨干到国外学习,积极参加行业和有关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行业交流,并通过多岗位锻炼提升业务骨干综合素质。 培养人才是第一步,留住人才同样关键。公司一次性拿出40%的股份分配给高管和研发人员;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实行项目打包或半打包制,激励优秀人才不断突破创新;对超出公司预期成果的研发项目,追加奖励研发人员;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物质待遇重要,但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在林善平看来,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和渗透。多年来,虹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管理理念、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科技理念,打造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十几年的坚持,虹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相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显仪表等六大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外观设计优美,工艺结构灵巧,且品质精良、性价比高,堪与欧、美、日等同类产品比肩。 2014年,美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到虹润,签约合作OEM仪表。“过去是我们拼命学习、借鉴他们,现在他们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说明虹润的品质得到世界认可。”林善平感慨万千。 近年来,企业相继获得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等6项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迄今为止,公司已主持或参与起草42项数字仪表国家标准,拥有500多项国家专利及100多项软件版权登记。 减干扰——心无旁骛办实体,专心致志做仪表 “企业想要做精做强,要减少诱惑干扰,耐得住寂寞。”回望虹润成长之路,林善平感慨颇深。 企业发展到现在,林善平增加了一项经常性工作——想方设法“劝退”前来游说的风投公司:“这几年,很多风投公司找到我们,劝我们要学会包装、讲故事,鼓动上市。上市虽然能让企业做大,但很可能影响我们的主业,所以都拒绝了。” 前些年,一些企业赶时髦玩“跨界”,盲目追求做大。林善平的观点是,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仪表不放松。茶叶价格逐渐起步的那几年,有人想把武夷山的千亩茶山盘给他,他放弃了;房地产价格进入上涨周期,有人鼓动他投资地产,他拒绝了;这两年,乡村旅游成为投资热点,有人劝他加入,他回绝了…… 实际上,虹润不是没吃过随大流的亏。十几年前,虹润曾跟随市场开发流量计、液位计、执行器等项目。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专业不同,这些产品做得并不好。反复思量后,林善平决定壮士断腕、及时止损。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做企业要围绕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把产品做到最好。”林善平说,虹润现在已经有六大系列上千个品种,一个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既要不断研发新产品,也要适时砍掉一些做不好的产品。把“减法”做好,是坚守实业初心的基本功。 眼下,虹润的目标很明确:心无旁骛办实体,专心致志做仪表,努力打造中国仪表的“百年老店”。 乘大势——用民族产业的仪表武装中国装备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国内市场,耳熟能详的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工程、核电项目、高铁工程、水下鱼雷等,虹润都与之结缘。 林善平说,作为中国的企业家,想的不应只是产品、市场、利润,而应当把企业命运与国运相连,为民族振兴做实业,为国家富强求发展。 仪表是机器的大脑,许多仪表要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关乎安全。虹润人说,我们多生产一台仪表,就能为国家多节省一份外汇,多添一份安全。他们为此精益求精,提高品质,使产品能够替代进口,也因此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力推军民融合,虹润又抓住机遇,乘着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和研发核心技术的东风,造一流仪表,用民族产业的仪表武装中国装备的大脑,打破了欧美日的技术与价格垄断,在促进重大装备国产化、保障重要部门信息安全方面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这台温控器控温精度为正负0.1摄氏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林善平说。过硬的品质,使得航天航空、军工单位纷纷主动采用虹润仪表。 做“除法”——推动降本增效,提质升级 同样让虹润引以为豪的,是在未增加人员的前提下,通过做“除法”,使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将企业成本降到最低,将质量保障做到极致。 为提高生产工业化程度,虹润合作研发了小型机器人自动点焊机,它能把自动点焊的合格率提高到99.99%,保证了公司仪表产品的稳定性。虹润还购入全自动高速贴片机、波峰焊机、自动锡膏印刷机、全自动AOI检测机、精雕机等先进生产设备,设计开发了工装治具制作系统、自动校验仪表系统。这些设备的引进和研发,让虹润仪表主板的焊接合格率达到99%,仪表返修率控制在0.5%以内。 虹润每天需要管理的产品、仓库零部件加起来有2万多种。人工统计既繁且杂,容易出错,信息化迫在眉睫。在虹润的生产车间,有许多电子看板。看板详细记录着产品的生产进度、返修率、合格率等,每天生产了多少仪表、产品质量如何、由谁负责生产、产品流向何处等都清晰可见。在仓库货架上,记者看到,每一个成品都拥有一个唯一的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可以追溯这个成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倒查每一个零部件的来源,还能对检验、发货等环节进行全流程跟踪。信息化管理,让生产效率提高2到3倍。 与信息化配套,虹润又提出与标准化的融合。企业花了整整6年时间,对每台设备、每条流水线、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编写了作业指导书,实现了生产标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产品工艺统一化,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据了解,2013年之前,虹润有10多个员工一天到晚坐着飞机到全国各地维护仪表,现在只需两个人左右,而且很少外出。销售服务人员说,虹润质量服务已不提售后“三包”,因为他们以过硬的质量,杜绝了质量问题的出现,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
东南网7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研 周福东 通讯员 吴清远)6年来,累计产值155亿元,纳税近1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光电产业园;已引进台湾高端光电人才93名、省引进高层次人才26名——安溪湖头光电园的这些数字,生动诠释着发展的底蕴与活力。 这是安溪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引擎的成果。目前,共有217名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59名台湾专业人才活跃在茶乡大地上。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众多英才汇聚山区县,挥洒才情? 产业聚才 北大博士毕业后的李鹏,偶然获悉安溪有个光电园,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往。“生物技术与光谱技术嫁接、跨界经营的全新模式,让我眼前一亮。”站在湖头光电园中科生物车间绿油油的“田埂”边,他一脸兴奋。这个全球最大的植物工厂,已吸引了中科院院士匡廷云、方精云等70多名高端人才,并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 在天电光电生产车间,列入省引才百人计划的公司研发总监袁瑞鸿感叹道:“园区完整的产业链打动了我,让我选择留下来。” “简直是全球最高端的实验室,太吸引人了!”台湾清华大学硕士、晶安光电生产部负责人余学志快人快语。据了解,该公司厂房破土前,就斥资建设顶级研发室,让人才拎包创业。 “我每月10天住安溪,参与晶安光电研发工作。”两年来,毕业于台湾大学的林武庆,常年往返于厦门与安溪之间。 目前,随着湖头光电园区全产业链的形成,一大批光电专业人才聚集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引进40名台湾光电人才。 魅力不仅来自光电产业。 “安溪是茶乡。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链‘接二连三’,我特别向往。”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新引进的31岁茶学博士陈志丹表示。 “2025产业园创业环境一流,又毗邻EC产业园,有强大的技术支撑,特别适合我个人发展。”正丰数控引进的机床领域尖兵陈志明说。 安溪去年藤铁工艺业总产值130亿元,出口近7亿美元。从国外聘请设计师,提高产品与国外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已成为当地工艺企业的制胜法宝。“我们从欧洲引进39名设计人才,去年出口额近3000万美元。”新唐信家俱董事长唐艺森侃侃而谈。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产业是支撑发展的发动机,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引擎。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是安溪实现产业立县的不二法门。近年来,安溪立足茶业和藤铁工艺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依托光电、信息技术、电商园等8大产业体系,推行“园区龙头企业 产业链 人才”的模式,以产业链引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服务留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驭马得当,千里马才能尽情驰骋。人才二字,简单五划,却力道千钧。人才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留得住! “县委县政府就是大家的娘家,工作上、生活上有困难,尽管来找我们!”在全县人才座谈会上,县委领导真情许诺。(下转第2版) “公司为我配备专车,报销往返机票,我没理由不好好干。”中科生物研究院院长李绍华坦言。 “县领导登门拜访,这么器重我,我将用我所学回报家乡。”这是佳友茶机械公司柔性引进的安溪籍浙江理工大学博导陈建能的肺腑之言。 6月2日晚,天电光电为台湾交通大学硕士、营销总监黄盈杰开生日Party。他激动地说:“湖头是我的第二故乡。贴心的服务,让我安心甩开膀子干事业。” “子女就学、配偶就业,政府都帮忙解决了。”去年底,弘桥智谷公司副总裁曾伟昌举家迁到安溪。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就一定要有好土。”鲁迅先生的名言恰恰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为避免人才水土不服,安溪从细节入手,用政策破题,以需求为导向,出台涵盖津贴、住房、科研经费、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的人才政策,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人才打造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 “31条惠及台胞措施、福建66条惠及台胞具体措施发布后,我在台湾的同行纷纷打来咨询电话,表达到大陆工作的意愿。”台湾大学博士、晶安光电总经理助理谢斌晖告诉记者。 今年4月,对列入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晶安光电副总工程师徐翊翔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春天——被授予福建省劳模称号。“这体现了两岸一家亲!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激动地说。 “我们将通过贴心服务,让人才创新创业梦想在茶乡美丽绽放,汇聚起推动安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县委书记高向荣表示。 以才兴业 对一座城市、一家企业而言,比攒钱更有意义的是什么?攒人才。 “陈志明的到来,为企业注入新活力。”正丰数控公司董事长何轸炎介绍,陈志明加盟后,公司各类技术专利一路攀升,达100多项。“车铣复合机技术填补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仅此一项拳头技术,去年就让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依靠人才引领,企业脱胎换骨,受益的不止正丰数控一家。去年,安溪县发明专利申请量2438件,专利授权1672件。 走进晶安光电体验馆,一面专利墙格外引人注目:128项专利挂在墙面,气势恢宏。三年前,列入省引才百人计划的台湾大学博士谢斌晖团队加入晶安光电,填补蓝宝石长晶、切磨抛等技术空白,使公司产品降本一半以上,产销量全球第一。 投产、装配、调试……各个现场都有被誉为“芯片华佗”的徐翊翔身影。在他的引领下,公司突破技术瓶颈,产品优良率达99%,新增产值1亿多元。 “以前,光电产品多是国外进口;现在,安溪的光电产品已销往我国台湾、韩国等地。”湖头光电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叶政贤说。 2家企业拥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企业正创建博士后工作站;中科生物设立植物工厂研究院;味博食品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实验室,柔性引进4名院士;两岸人才对接……安溪县长刘林霜说,一个个专业智囊团,一个个人才,犹如充满活力的齿轮,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茶业是安溪最大的民生产业。为推动茶产业的永续发展,安溪投入6.3亿元,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网店应如何营销?客流如何转化为成交量?”在弘桥智谷网商学院,厦门大学硕士毕业的谷一平正手把手教参训人员如何成为“掌柜”。他已为网商学院培养50多个青年网商创业团队,使弘桥智谷电商园区日均发货量5万单以上,日交易额500多万元。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点燃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让人才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的优势。”高向荣说。 |
二论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中心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要服务全省发展大局,把保护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良好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才能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落实好保护生态环境各项重大举措,将有力促进产业模式实现高循环、资源利用实现高产出、污染治理实现高效率、生态产品实现高供给,在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率、效益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我们要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我省生态环境基础好,近年来又承担中央赋予的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重任,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探索出一批全国领先的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发挥出了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应当看到,我省生态环境仍有一些薄弱环节,与群众对生态福祉的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全国探索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仍有很大作为空间。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取得更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以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用更加严格的资源总量和节约制度、环保准入和监管制度等硬性约束措施,倒逼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提升传统产能绿色化水平;通过建立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激励企业扩大绿色投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的有机统一。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今年是全面完成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方位检验试验区建设成效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凝聚力量,大胆改、深入试,把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示范区、绿色发展评价导向实践区等“四区”建设以及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推行市场化模式、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等各项改革试验任务,抓得更深、落得更实,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更为丰硕的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不辜负中央的信任和重托。 培育加快绿色发展新动能。全面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完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政策,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壮大绿色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计划,降低能耗物耗。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引导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牢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光荣使命,在新起点上继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开创试验区改革新局面,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
东南网6月24日讯 22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后,在我省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认为,习近平同志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家表示,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按照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在新的起点上,努力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目标。 厦门港口协会会长、原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董事长陈鼎瑜是一位老港务人,见证了厦门港成长。他说,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厦门港如今的快速发展、赶超发展、引领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的厦门,已成为国际交通的重要枢纽、国际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陈鼎瑜认为,厦门港的发展有着扎实的基础,当下上线运行的远程智能理货与远程桥吊操控系统和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属全国首创,智慧港口、国际多式联运、国际邮轮母港入选交通部示范项目,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商务部授予全国自贸试验区八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厦航总经理赵东说,三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自参与了厦航的组建和初创工作,为厦航奠定了发展的基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说,面向未来,厦航将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的航空集团,在新时代中展现厦航新气象,在新征程上谱写厦航新篇章,为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勇于先行先试,搞好对外商、基层、企事业服务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启发和鼓舞我们要继续大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审批流程,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动建提供有力支撑,加快罗源发展。”罗源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吴雨林说,近年来,罗源县大胆探索,推动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和罗源县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今年4月,罗源又出台了推动新一轮经济创新发展14项政策,涵盖了企业成长的全过程,这将助力兴起创新创业热潮,推动罗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泉州渤海银行负责人陈诗杰深有感触地说,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推出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改革举措,至今对厦门特区和整个福建的跨越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泉州作为毗邻厦门的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和福建实体经济强市,将深化金改力度,进一步畅通金融和民企之间的资本通道,为实体经济提供不竭的金融活水,为福建的发展作出新的积极贡献。泉州小农大事电商公司董事长陈全懿表示,习近平同志在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发展中,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理念,这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持续弘扬这一理念,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小农大事公司要做的,就是努力打通从田园到餐桌的绿色通道,把更多生态环保的优质农产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昨日,《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一文在漳州开发区引发热议。漳州开发区文化与旅游发展局局长黄清亮说,1992年开发创办的漳州开发区,26年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强的华丽转身,将昔日荒滩野岭、乱石林立的偏僻小渔村,建设成为厦门湾南岸一座美丽的新港城。“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习总书记这句话在每一个漳州开发区人心中都深有体会。黄清亮表示,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经济建设立本、以生态保护塑形、以文化建设铸魂,奋力拼搏,逐步将漳州开发区建设成为“花园式、智慧化、产业兴、人气旺”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