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落实赶超工作督查视频会议强调,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动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中实现赶超目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必须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资  讯 

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红” 福建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

即时 | 2019-04-26 07:24

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红”

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

东南网4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琳) 记者昨日从省统计局了解到,一季度,我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全省经济运行与全国的态势一致,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实现“开门红”。据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8145亿元,同比增长8.2%,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出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

一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有:

“增”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其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8.4%。

——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旅游总收入近1588亿元,同比增长22.6%。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2%,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0.5%。

——出口保持增长。全省出口超1842亿元,同比增长10.2%,位居全国六大出口省市首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73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2元,同比增长9.2%。

“稳”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4.52亿元,同比增长3.5%,农业加快提质增效。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6.6亿元,同比增长10.8%;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8%。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3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数28.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平均同比上涨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487.68亿元,同比增长7.7%。民生相关支出同比增长14.4%,较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新”

——工业新动能加快成长,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8.4%和25.6%;新兴、高端和智能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智能手机同比增长99.5%,城市轨道车辆同比增长28.6%。

——新兴服务业态蓬勃发展,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幅超过40%;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加快建设,泉州市“鞋创云”“泛家居”等区域特色平台深入发展。

福建省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工作分析会召开

即时 | 2019-04-26 07:20

系统整体 精准具体 突破短板 确保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取得更大实效

全省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工作分析会召开

东南网4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琳 严顺龙/文 张永定/图) 25日,省委书记于伟国主持召开全省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工作分析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等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一季度经济运行和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工作情况,对全省工作检查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省长唐登杰在会上通报有关情况并作具体部署。省领导王宁、胡昌升、刘学新、苏保成、张广敏、杨贤金、郑新聪出席会议。

于伟国指出,一季度我省经济运行与全国一样,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稳中向好态势有效持续,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干事创业氛围比较浓厚,各地工作扎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重大项目接续不足、实体经济困难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不够有力等问题,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于伟国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抓好“六稳”,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下阶段工作,一要突出系统整体推进。坚持把地区发展作为系统整体统筹考虑,聚焦“产、城、人”等核心要素,深入研究主导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人才人力等工作,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思路举措。要统筹推进营商环境、生活环境等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二要突出精准具体推进。以精准具体的措施,把各项工作落深落细落实。在产业发展上,要重点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和缺项开展招商引资,加快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有效办法破解养老、教育、民生基础设施等具体瓶颈制约,更好满足群众需要。三要突破短板推进。攻克三大攻坚战中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以啃下硬骨头的实际成效衡量硬业绩、展现硬担当。精准脱贫要在解决 “三保障”上下更大功夫。污染防治要突出抓好臭氧污染防治、城市内河黑臭水体和小流域劣Ⅴ类水体治理巩固提升等工作。要防范化解金融、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领域风险,统筹做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防汛备汛等工作。各地要在减轻基层负担、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见真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唐登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立足“开门红”,继续加油干,奋战二季度,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扩大有效投资,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攻坚,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打造“全福游、有全福”旅游品牌,挖掘消费潜力,增强内生动力。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聚焦问题,精准施策,务求实效。要加大补短板力度,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增进民生福祉。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做好安全生产、防汛备汛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的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各地分会场,通过视频参加了会议。

一季度福建利用外资实现“开门红”

即时 | 2019-04-25 08:42

东南网4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一季度福建省利用外资实现“开门红”,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9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54家,实际使用外资98.8亿元,同比增长6.3%。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持续增长,实际使用外资59.9亿元,增长45.9%,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60.7%,其中石油化工业10.9亿元,增长50.2%,机械装备业5.9亿元,增长7.5倍。

欧洲、香港到资大幅增长。欧洲到资14.1亿元,增长54.5%,香港到资57.9亿元,增长34.9%。

大项目对实际使用外资拉动作用明显。实际到资亿元以上项目3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个,合计金额74.3亿元,同比增长34.1%,拉动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4个百分点。

福建:创新引领,高水平打造战略科创平台

即时 | 2019-04-06 08:10

从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等发展要素着手,我省加快打造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东南网4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团队等一批顶尖人才研发团队进驻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正埋头攻克颠覆性技术,一个能源与石墨烯产业高地呼之欲出;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从国内外一流工科院校引进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100多人,组建10个研究团队,一个智能制造领域国内一流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正在形成;

在宁德时代新能源-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发中心,一支由1800多人组成的年轻而有创造力的研发队伍,正弄潮动力电池行业;

……

科学家与顶级诺奖人才到来的背后,是我省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加快谋划、生成、落地、建设一批战略科研创新平台。

去年底,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出台《福建省实验室建设方案》,提出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创建标准,在能源材料、海洋科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医药健康等领域建设若干个高水平实验室,打造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高地。随后,各地积极融入创新平台建设,力主创新与突破,以全球视野高起点谋划布局。

搭建大平台,培育“预备队”

在厦门翔安区,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正加快建设。记者看到,作为该创新平台的核心研发基地——能源与材料大楼进入内装修施工阶段。

“大楼正在进行国际设备采购,计划今年交付使用。”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涵韬说,根据产业需求,这里依托大楼规划的顶级无噪音实验室、超干燥实验室、洁净实验室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已吸引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院士、高超教授、陈成猛研究员等国内外尖端研发团队和宁德时代新能源、乾照光电、福建恒申集团、深圳博澳等龙头企业入驻,现已完成约1.83亿元的共性技术研发设备论证,将打造国际领先、产业急需的公共支撑平台。

据厦门大学工程技术学部主任、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中群院士介绍,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确立了“省市校共建平台—福建省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的“三步走”发展规划,“省里出台的《福建省实验室建设方案》,能源材料在建设领域列为首位。平台正依托我校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等已有的重点平台,联合省内创新型企业,积极筹备福建省实验室建设方案”。

类似厦大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我省各地正加紧建设“国字号”研发机构、省实验室等高质量创新载体,集聚国内外高校院所、央企民企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资源布局。

去年以来,我省制定实施高水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新资助设立4家引进重大研发机构,立项建设3家研发机构,启动建设1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推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激励政策升级。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还将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福建省新药研发中心、康复产业研究院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大做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泉州装备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智能物流产业研究院、支持建设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等。同时,采取院(校)地合作、院(校)企合作模式,将于近期在厦门、福州、泉州、宁德等地启动建设能源材料、光电信息、化学工程、储能电池等4个首批省实验室,打造具有国内国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创新高地,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支撑大产业,打造“发动机”

平台,因产业发展而生。福建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将外向溢出创新要素,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在动力电池行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系统销量连续3年位列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前三名。

这家企业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著名品牌,凭借的是技术优势,是背后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

宁德时代新能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发中心现有74个项目在研发,去年研发中心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达6651万元,日前宁德时代新能源在全球率先开发出比能量(质量能量密度)达304Wh/kg的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部件,其技术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宁德时代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说,只有建好高水平创新平台,不断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迅速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

“我们把创新平台定位于打造‘产业发动机’。”田中群说,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从创新链的两端进行研发布局:一是结合市场需求,围绕福建的优势与特色产业,推动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既要为新兴产业提供新动能,又要带动纺织鞋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孵化一批具有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项目。

目前,该创新平台围绕福建省、厦门市的优势产业,与6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基金及地方政府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已推动石墨烯复合纤维等10余个产业化项目落地,在石墨烯润滑油等领域创办8家公司,2018年创造产值上亿元,预计到2020年累计创造产值10亿元,带动相关应用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同时,孵化前沿技术项目,以抢占国际科技创新制高点。

“我省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凝聚省、市、校、企各方力量,强化用地、人才配套服务保障,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省实验室建设方面,将全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一批创新孵化载体和加速器、产业园,引进金融资本,形成科技成果的新模式,并创新体制机制,以新型科研组织形式和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打造一流科技机构。

从新载体、新平台建设到新产业加速崛起,我省建设战略科研创新平台蹄疾步稳,全力打造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安海走在突破之路上:干群一条心,创业一股劲

即时 | 2019-04-04 07:26

干群一条心,创业一股劲,谋发展“一盘棋”——

安海走在突破之路上

东南网4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阮锡桂 王敏霞)

1月29日,晋江市安海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人文鼎盛的安平古镇再获国字号荣誉。

3月6日,2018年度泉州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考评结果公布,安海镇连续两年蝉联第一。

新春伊始,安海镇喜讯频传,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再开新局。

近几年,安海经历了多次这样的“高光”时刻。2015至2018年,安海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82%、8.87%。连续三年荣膺“全国文明乡镇”,近三年均位列“全国科学发展千强镇”第27位,稳居福建首位。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过程中,安海有责任勇当先锋。这些年正是通过凝心聚力,干群一条心,创业一股劲,谋发展‘一盘棋’,使得安海发展抓住了良好机遇,实现了高位突破。”安海镇党委书记唐春晓说。

爱安海,凝聚干群一条心

安海,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加上素来重商崇文,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成为我省著名的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很多乡镇一样,安海也遇上了“成长的烦恼”:经济发展快,城建、民生、生态建设欠账多;人文荟萃资源丰厚,却疏于整合、知名度不高……2015年的新春座谈会,老干部们一口气提出了100多条意见。

安海镇党委政府意识到,意见皆出自关切,安海要发展,合力是关键。

如何凝聚合力?安海名企众多,企业界‘大腕’多;人文厚重,文化群体名人多;3万海外华侨和近5000名离退休干部职工,都是安海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青年群体表达出强烈的爱乡热情,村社主干是乡村振兴主力……如何调动这些不同群体的积极性,成为安海主政者思考的首要问题。

民营企业是安海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心声必须当面倾听,困难马上解决。2015年起,安海将“党政商界联席会”常态化,每季度一次,企业家有问题建议当面提,解决措施推心置腹当场定。文化人、青年人平时都是“散做满天星”,需要搭建平台,于是乡镇级的文创协会成立,会员超过400人……

文化是最好的黏合剂。安海是千年文化古镇,人文历史厚重,爱国恋乡是安海人心底最深沉的情愫。以“三大节庆”为抓手,安海发动各界力量投入“安平古镇,海丝名城”打造中。

2015年,安海镇党委政府提出复办端午文化节,镇里一些资深干部提出质疑。群众性活动,牵涉众多,工作量大,办得好是应该,办不好就是吃力不讨好。但退休老干部陈建民接下来的反应,让所有人都觉着辛苦值得。

文化节当天安平桥公园吸引上万人,令曾担任旅游局长的陈建民十分感慨。尤其看到安海的三十六巷巷灯、二十四境境旗齐齐在文化节亮相,陈建民热泪盈眶。因为这不仅是表面上的热闹,更象征着团结。

继端午文化节后,安海又精心策划了中秋、元宵文化节。经三年持续打造提升,“三大节庆”已成为安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安平桥景区升级4A,非遗文化、历史风光频频刷屏朋友圈,魅力安海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安海各界纷纷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既解了“乡愁”,更深度体味到安海厚重的发展底蕴。

“我们创办三大节庆,就是为了凝聚安海的合力,增进社会各界对安海的认同和热爱,重塑安海文化自信,涵养发展。”唐春晓说。

人心齐,泰山移。安海干成了很多大事、难事和“不可能的事”。镇级教育发展基金成立当日募捐资金2.38亿元,创下全省之最;生态治理企业积极参与,全镇形成“任何人不得为环境污染说情”的氛围;商会、老干部主动帮助党委政府“啃硬骨头”,屡创征迁创建“安海速度”。

在安平桥景区的游客中心,悬挂着100多幅“爱安海”的书法作品,观来颇为震撼。“爱”不只一个字,“爱安海”凝聚起海内外安海人空前的合力,成为安海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力量源泉。

抓机遇,担当作为一股劲

近日,记者走进晋江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建设工地,只见建筑已封顶。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总投资4.45亿元的项目从征迁到封顶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

少体校是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重要配套项目,初意并非布局在此。当初安海竭力争取这个项目时,立下“军令状”,征迁工作全部自己负责,保证进度准时投用。为此安海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下设9个工作组,这项涉及68宗房屋、拆迁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征迁1个月内即100%完成。

近几年来,安海镇抢抓小城市试点镇、晋江承办世中运、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机遇,勇于担当作为,主动改革创新,竭力推动产业、乡村、名镇三大振兴。

部署落实,蓝图落地,干部最关键。提振干部精气神,地方发展才会有内生的动力、向上的活力、攻坚克难的定力。

常住人口21万,辖区超过5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和镇域面积堪比县城的安海,亟须破解“小马拉大车”的乡镇治理瓶颈,但由于牵涉部门多,基层干部深觉创新不易,常年难以破题。

“都不要来安海‘上班’了。”这是一个惯偷被抓前在微信群里给同伙的留言。之前,商贸活跃、外来人口多的安海,在社会治安评比中是被通报的常客。2015年,安海镇领导提出要“创建全市治安最好的镇”,电话那头的时任派出所所长李章其15秒钟没说出话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整合镇村巡逻队,全天候巡逻;布设高清探头,实现市镇村全覆盖;首创联动管理综合执法“3+1”平台……当年,安海就由治安评比中的“差生”成为“尖子生”。

对定下的任务,不讲条件、不惧困难、不打折扣,勇于创新,安海在一些痛点难点盲点集中领域不断闯出新路——成立全省首个镇级医疗纠纷调委会,群众生活更有安全感。开创先河在全镇范围推进垃圾分类,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河长制”成全省创新典型,铁腕治污,通过国家级生态镇考核验收……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以推诿避责为耻,以担当负责为荣”,走进安海镇政府,两幅巨大的标语引人关注,也成为安海广大干部的自我要求。

今年1月,安海村级换届完成,全镇42个村、社区两委就通过当地媒体公布任期重点工作目标和计划,列出项目清单,向全社会郑重许下“任期承诺”。

安海镇在全省首创的“村主干三年任期承诺”始自2015年。当时安海镇各村居就在晋江经济报上公布了“三年计划”,请大家监督落实。

“任期承诺客观上鞭策干部们对标找差,你追我赶。干不干实事、干得合不合格,手里有选票的群众说了算,于是大家纷纷在‘任期承诺’中出实招,亮大招。”新店村村支书许大限说。

公开“任期承诺”,也成为干群良性互动的催化剂。村镇干部的干劲,群众有目共睹,很多人主动担当起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要环境整治,主动让出自家菜地做微景观;要修市政道路,带头拆除自家厂房……在安海已不是新鲜事。支持发展、参与建设,成为安海群众的行动自觉。

2018年届满对标“阅卷”,各村主干承诺的158项事项如期完成。一批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业绩突出的村主干获得连任。

谋全局,紧扣发展“一盘棋”

乡镇工作,十分具体。疏于统筹,就会失于琐碎。安海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跳出安海看安海,站在未来谋发展,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服务发展“一盘棋”。

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道路上,安海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正视自身短板。大力提升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补齐民生短板……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打好硬件基础,营造好软性环境。

外部看来,安海是教育强镇。但内部审视,却是镇强村弱,尤其是东部片区最薄弱。如何以强带弱,把强项做得更强?安海把东部片区唯一的完中——慎中实验学校纳入老牌名校养正中学管理,如此可推动东部10个建制村的孩子得到更优质的教育。

优质教育的公平普惠是民生工程也是投资环境。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仅2018年安海镇4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教育项目就占到9个。优化布局、扩大供给、多元投入,安海镇这几年新建两所公办幼儿园、三所小学新校区,新增学位1400多个,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满意的教育。

如今,学在安海,声名在外。教育优势,有效地带动了人气集聚,助力产业发展。安海现在有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晋江市级以上优秀人才347名,数量居晋江首位。

不止教育,安海还制定了三年文旅提升方案,策划生成32个项目,目前已完成28项,文化旅游外观蜕变,内涵凸显。安平桥景区连片整治成效显著,洁净怡人的安平桥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龙山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即将启动,短平快旅游线路的整合获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安平古镇文化游品牌初步成型。

驱车进入安海,双向6车道的桥山路焕然一新。这一主干道重修通车,让沿线居民内心振奋。这几年,许多安海群众反映强烈的老问题,旧设施,逐渐改观,镇域交通不断改善,城建品质逐步提升。

安平开发区是我省最早一批的省级开发区,道路和管网年久失修,一遇雨天泥泞不堪,成为厂区企业的一块心病。安海镇党委政府采取政企共筹、共同受益的办法,分段分期施工,在短期内取得业主支持,迅速改变了面貌。如今,因环境改善,一些产业实体纷纷回归。

看到党委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中主动积极作为,本地企业恒安、盼盼、晋工等纷纷增资扩能,很多外地的项目也愿意落户安海。2018年安海共有56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完成投资31.54亿元,同比增长86%。

在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安海园,已有30家企业落地,总投资额63亿元。目前,投资5亿元的聪勤机械制造基地项目正加紧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新型锂电池储能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一期本月即可封顶。今年前两月,安海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8.38亿元,同比增长11.1%。安海镇镇长张健龙满怀信心地说:“现在安海发展态势很好,我们要抓住时机,引进更多更好的项目,实现下一步增量发展。”

永泰:绿色崛起正当时

即时 | 2019-04-02 07:22

东南网4月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阮锡桂 卞军凯)近日,大山里的海洋馆——永泰县欧乐堡海洋世界,迎来500多名来自福州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孩子,他们在这里开启了快乐的春季研学之旅。

欧乐堡海洋世界去年10月试营业,致力于“旅游+科普教育”相融,生成研学旅行新业态。这勾勒出永泰县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被称为“福州后花园”的永泰县,近年来发挥生态优势,挖潜区位、交通、文化等资源,奋力抓项目、促发展,抓三产、促跃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既守住绿水青山,又培育金山银山。

2018年,永泰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5亿元,同比增长9.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8.73亿元,同比增长33.5%;接待游客数突破1000万人次;时隔17年,再次迈入“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退出。

曾经“养在闺中人未识”的永泰,正后劲十足地走出“深闺”,撩开面纱惊八闽。

理念:锚定绿色发展之路

辩证看永泰,看得更清、更真。

永泰不富——全县山多地少,“九山伴水一分田”;经济总量不大,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福州市都是靠后,一直是福州市唯一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永泰又很富——森林覆盖率达75.48%,居福州首位、全省前列;2017年,成为福州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大樟溪水质、全县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

富与不富之间,蕴藏着发展的后劲,赶超的优势。

“绿色是永泰最鲜亮的底色,生态是永泰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永泰县委书记陈斌说,永泰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决定了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做好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服务业等“生态+”文章,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不可能自然而然转化,需要打基础、守优势、赋能量。

打基础,就是打开“山门”,畅达天下。近年来,随着福诏高速开通,永泰融入福州“半小时经济圈”。2019年,永泰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打通“快旅慢游”最后一公里——青云山景区至联一线公路工程预计年内完工,莆炎高速公路福州段(位于永泰境内)也将于今年建成通车,届时从福州驱车一小时即可直达嵩口古镇。

守优势,就是让绿水长流、青山常在。近年来,永泰持续实施大樟溪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推进大樟溪沿线规划管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随时走进永泰,随时能感受山清水秀,清新空气任呼吸。

赋能量,就是传承保护本土的庄寨等特色文化,赋予发展以文化灵魂。全县仅2018年就新增中国传统村落2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数量位居福州首位、全省前列;爱荆庄还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去年底成功举办。

当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文旅加快融合给力,永泰动力澎湃。今年春节假期,永泰县共接待游客28.3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实现旅游总收入1.27亿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镇,游人如织;欧乐堡海洋世界7天之内,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旅游业一直是永泰的支柱产业,但如何在各地力推全域旅游的激烈比拼中,“玩”出新花样,吸引更多的客流、现金流?

永泰的答案是:以项目带动,走出新路。过去,永泰县通过引进实力企业,在青云山打造“中国云顶”旅游品牌,引起轰动。如今,通过引进龙头项目,永泰又实现“在山里看海”,打造出我省海洋旅游的新地标、全国首座大山里的海洋馆。

2018年国庆节,由山东蓬莱八仙过海旅游集团投资60亿元建设的欧乐堡度假区海洋世界试营业。“除了海洋极地世界,我们还将建设水上乐园、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并将海洋世界与教育、文化等结合,推出科普游、研学游,丰富了传统的海洋旅游内涵。”八仙过海集团宣传部长姜山说。

以项目为抓手,用创意填补空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效应初显,到永泰大山里“看海”已在福州“火”起来。

像抓旅游项目一样,近年来,永泰县以项目为抓手,依托绿色资源,发力数字经济,打造新兴产业驱动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驱车走福诏高速,出永泰东出口,不到十分钟,一片现代化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永泰县着力打造的智慧信息产业园(人工智能小镇)。产业园开发公司总经理林家府介绍,这个产业园也是福州软件园永泰分园,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发展定位是借鉴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经验,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

据介绍,目前智慧信息产业园已入驻中海创南方总部、今日头条东南区域总部、利尼尔机器人等企业72家。依托于此,2018年实现数字经济产值6.7亿元,税收2500万元——总量虽不大,但呈现出破土拔节之势。

同样的思路也体现在发展康养产业上。“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让永泰可以布局大健康产业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生态养老和森林康养。”永泰县县长雷连鸣告诉记者,中欧康养、汤洋养老等项目去年已动建;在山高林茂的避暑胜地丹云乡翠云村,清华控股旗下汇金文旅公司将投资30亿元打造永泰动植物共生园及康养乐园,达产后预计每年收入10亿元……

项目支撑,发展有力。2018年,永泰县实施重点项目129项,完成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28.7%,在建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五个一批”正向激励综合考评再次进入全省前十。

路径:做好“旅游+”文章

如果说项目是发展的抓手,那么注定不能搞工业化的永泰,在全域旅游上发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崛起的最优路径。近年来,永泰结合本土生态、文化等资源,“旅游+”文章做得风生水起。

2018年以来,每逢节假日、周末,永泰县一个小山村——嵩口镇月洲村就在微信朋友圈频频刷屏。很多人慕名前去,为的是到一个网红图书馆打卡。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月溪花渡图书馆,由废弃的月洲水电站改建而成。

“往年只有李花盛开时,村里才有旺盛人气。现在,拥有山水、田园、人文等旅游要素的月洲村,像磁铁一样不停地吸引游客,今年春节七天假期,自驾游特别多。”月洲村支书曾巩荣说。一个网红景观,让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出过48位进士的月洲村再度复兴。

锻造网红,打造品牌,驱动发展——这已成为永泰推动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路径。如今,这条路径正从月洲村、嵩口镇这样的一个点、一个镇扩展到一个县,并以“永泰庄寨”的独特品牌引领贯穿。

去年12月底,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举行,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参会,“永泰庄寨”再度闪耀光芒。“绿水青山很多地方都有,但庄寨和庄寨文化却是永泰独有特色。这为我们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品质的旅游提供了支撑。”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县古村落古庄寨保护办主任张培奋说。

在白云乡北山村,永泰首家庄寨酒店——由北山寨改造的白云相爱酒店,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五一对外开放,破败的祖屋将重焕生机;嵩口镇月洲村的宁远庄,保护修复后去年成为永泰庄寨峰会的分会场,如今已签约建设一家冷兵器博物馆……

全域旅游的理念,也激发了其他产业的内在活力。“以旅游导向发展休闲农业,为两个产业都打开了发展新空间。”永泰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曾洪挺说。

福诏高速永泰梧桐镇出口没多远,一座现代感十足的玻璃控温大棚格外显眼。这是青年创业者叶尔贞投资200多万元兴建的金野家庭农场,根据季节不同种植草莓、彩椒、西红柿等,并提供水果采摘和品尝、草莓酱制作等体验服务。一到节假日,大棚里游客络绎不绝。“正因为我们不是单纯的农业或旅游,而是能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体验,才获得了人气。”叶尔贞说。

提升旅游无止境。“我们将加大庄寨修复力度,打响‘永泰庄寨’品牌,通过发挥‘旅游+’综合带动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把永泰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样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永泰县领导说。

平潭总部经济破冰扬帆

即时 | 2019-03-19 07:38

东南网3月19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王凤山)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总部经济在平潭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记者从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又有40多家总部经济企业有意向在平潭注册落地,其中,超过10家已完成注册手续。

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平潭总部经济的集聚程度、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原因何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总部经济产业工作小组副组长徐顼认为,自去年底平潭新修订的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出台后,产业顶层设计优势突出,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变为发展红利,总部经济“磁效应”显现。

瓶颈期求变

总部经济在平潭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寻。早在2013年,平潭就曾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两年后再次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旨在集聚和导入优质市场要素,壮大总部经济。

然而,实验区成立前,平潭曾是偏安一隅的海岛,底子薄、欠账多,近年来总部经济尽管开始萌芽,但在企业数量、研发能力、商务设施等方面仍较为欠缺,引入的企业以注册型居多,产业一直处于试水阶段。

如何破解上述瓶颈?平潭从顶层设计方面着手,努力扭转发展局势。2018年9月,平潭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明确三种类型的认定方式,分别为注册型总部企业、实体型总部企业以及平台型总部企业,不久后成立“总部经济产业工作小组”,小组单位成员达16个,从而建立了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据了解,实体型、平台型总部企业均需满足多项条件,包括有实际办公场所,常驻办公人员在10人及以上且需要在实验区缴纳社保等,注册型总部企业也需实际办公场所或工位,且要有1名以上常驻办公。这些限制条件扭转了以往“有巢凤不栖”“空壳楼宇”现象,为培育平潭总部经济注入活力。

“注册型总部企业可享受到5条优惠政策,实体型总部企业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达13条,平台型总部企业则有19条。”徐顼说,政策虹吸效应使得不少企业瞄准方向,首选认定成为平台型总部企业。

就在1月底,石秀才(平潭)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实验区首家认定通过的平台型总部经济企业。这家公司在平潭金井湾片区企业总部大厦落地,围绕传统的石材产业,搭建“石秀才”网络平台,将产业互联网、科技金融、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入这一行业,使传统产业衍生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目前,这家公司正蓬勃发展。“进驻平潭后,公司发展实现了从1.0版本向3.0版本不断迈进。”该公司创始人王海明认为,平潭创新性强、服务好、政策执行力度大,他期待企业落地后能为市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吸引更多企业来岚,形成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瞄准“高精尖”

平潭将平台型总部企业列为发展总部经济的“头雁”,着眼于平台型总部企业,推动实现“总部经济争上游,平台企业引爆点”的新局面。

“平台型总部企业是最有望孵化‘独角兽’的领域,这类企业集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于一体,在良性发展之下业绩可呈指数级增长。”徐顼说。

为此,平潭重点把握细分总部产业领域,从价值链高端切入,精准招商,推动“互联网+人力资源”“互联网+物流”等类型的平台经济项目落地。

以福建易同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为例,这是一家“互联网+人力资源”平台经济项目,依托互联网对外提供一站式人事外包服务,涵盖人才派遣、岗位外包等流程。该公司已顺利落户平潭,并成为平台型总部企业的“种子企业”。

“实验区对符合实验区平台型总部企业认定条件但新入驻平潭的企业给予‘种子企业’待遇,享受相关优惠便利,企业需提供相关申报材料和承诺书。”徐顼告诉记者,福建易同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申请认定平台型总部企业,目前该公司位于企业总部大厦900平方米的办公室正在装修。

在重点发展平台型总部经济之余,平潭还导向发展实体型总部经济、规范发展注册型总部经济。近年来,平潭频频策划精品项目、出台精准政策、推出创新平台、建立有限机制,向岚商发出回归家乡的号召,以此为契机,平潭有意加快推进航运业、隧道业等传统产业总部回归。

冠业集团董事长林永强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他在平潭创立的连锁超市品牌“冠超市”,已经走向全国,年销售额达20亿元。去年底,林永强选择将“冠超市”总部迁回平潭。

记者了解到,目前,冠业集团正在申请认定成为实体型总部经济。“总部回迁后,会将全省门店的销售纳入实验区来计算,预计将带来营收增量10亿元,每年在平潭纳税有望达到3000万元。”林永强说。

当好“店小二”

平潭总部经济发展的条件日趋成熟,离不开平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动产业稳步发展。

近期,平潭县明磊石材经营部、志平石材经营部、剑军石材经营部等20多家个体户先后通过“e企通智慧云平台”顺利办理了个体户企业地址托管,成为“石秀才”网络平台新设的个体户。

e企通智慧云平台是总部经济服务平台,是平潭金控集团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经发局、税务局等多部门,依托“人脸识别技术+公安部身份信息验证+远程视频验证”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互联网+政务+商务”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该平台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企业设立过程中的工商登记、印章刻制备案、税务登记等环节全流程线上服务,打通跨部门数据流转的壁垒,实现业务“一趟不用跑”,为总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数据显示,自该平台上线以来,已为1317家企业提供地址托管服务,并有274家企业通过e企通智慧云平台顺利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平潭不仅营造了满足加快总部经济招商引资的良好营商环境,还注重各类硬件设施“筑巢引凤”。实验区成立后,平潭在生活配套、商业服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上步伐加快,并构建起“一楼一产业”园区,设立企业总部大厦、智能产业大厦、航运物流大厦等,为入驻企业提供总部高层楼宇、独立办公室等多种形式的办公空间及多元化商务商业生活配套,突显总部经济集聚效应。

为扶持总部经济等产业集聚发展,平潭还采用“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核,一章审批,一周办结”模式,产业奖补兑现实现“快车道”审批。数据显示,去年平潭总部经济、金融业、鼓励扶持产业奖补的奖补金额达7.1亿元,涵盖企业经营贡献奖、高管个税补助、企业开办补助、挂牌上市奖补等。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下一步,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还将牵头成立总部经济企业服务中心,融党务、法务、税务、商务、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服务、会务、后勤保障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用心当好“店小二”,从洽谈到落地运营全流程、各环节为总部企业提供高效率服务。

“发展总部经济是平潭产业升级、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发挥出产业链集合、开放式创新、研发人才集聚等溢出效应,助推平潭‘一岛两窗三区’建设。”徐顼说。

■记者手记

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创新力

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为平潭开放开发带来“千年一遇”之机。近年来,平潭以发展“关键在产业”为抓手,产业发展之路从无到有,初步构建了包括总部经济在内的发展模式。

但受限于实验区成立前薄弱的产业基础,平潭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企业小、散、弱等问题,缺少一批龙头型企业,产业规模仍然较小。为此,今年平潭提出深化攻坚,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中着力求特、求新、求实,总部经济是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发展总部经济,对一个城市交通、科教、产业、政府服务等要素的供给有很高要求。平潭应当逐步推动产业发展政策落地,同时还要吸引更多企业在岚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大力引进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地区总部,加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其次,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充分发挥区位、政策等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此外,在引进外地企业总部的同时,要注重培育本土企业总部,“两条腿走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

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山水林田湖草,一个也不能少

即时 | 2019-02-27 07:30

2018年,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试点。经一年试点,三类17项生态绩效目标持续改善,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山水林田湖草,一个也不能少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互为关联的生命共同体。实践证明,如果山体植被不保护好,水土保不住,遇到山洪或泥石流,山体下面的河道水体就是治理得再好也是白治了,整理好的耕地也随时有被毁掉的危险。因此,生态修复治理要进行“一盘棋”统筹推进。

2018年,福建省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试点,将用3年时间,投入120.91亿元,按照“全流域整体规划、系统保护、上下联动、要素协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关键突破、持续共享”的原则,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及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五大重点工程,保障台湾海峡生态安全,提升国家东南生态屏障功能。

经过一年试点,监测显示,闽江流域三类17项生态绩效目标持续改善。2018年,闽江干流和二级以上支流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比2017年提高1.7个百分点;小流域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93.1%,比2017年提高2.4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已基本消除。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老大难”为何变得“容易办”

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如何把“种树的”“管水的”“护田的”等职能部门统筹起来,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徐瑞蓉介绍,我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保主管部门牵头,农业、林业、水利、住建等部门密切配合的生态综合保护修复管理机制,强化部门沟通会商,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省市县健全完善“省级协调、市为主体、县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形成“上下畅通、左右融通、内部打通”的工作格局。

在全省首批综合治水试验县沙县,2018年挂牌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整合了水利、环保、农业、住建、国土、林业等部门73项行政处罚权,实现水环境违法案件的快查、快办、快审、快结,生态问题得到“一局统管”,彻底解决部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执法低效等“老大难”问题。

“生态综合执法局成立以来,不好办的问题变为容易办了。”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涉砂违法因界限模糊,基层存在执法推诿甚至执法空白现象,使处置洗砂制砂、利用弃土弃渣进行水洗制砂等行为成为“最难啃的骨头”。生态综合执法局成立后,从原料来源、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渠道的处罚均有法可依,有效震慑了河道乱挖、乱采等违法行为。还有,以前群众不知向哪个部门投诉反映生态问题,往往导致延误最佳处置时机。生态综合执法局成立后,设立涉水生态环境举报电话5836110,打通群众反映问题、部门査处问题的快速通道,快速制止、查处了一批破坏涉水生态类案件。

在全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南平市,每个县(市、区)至少一条甚至两三条河流穿城而过。为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统筹生态治理与修复,南平率先在全国提出“水美城市”建设新理念,并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相结合,创新“建、管、治、护”一盘棋推进机制,推进项目建设一体化。通过建立“1+N”工作模式,即市里构建一个平台、创建一个团队、提出一个方向、制定一个目标,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去实现,从单一部门资源投入向多部门资源整合转变,建立部门会商协调机制,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力推进。

“几十年前延平区小水门码头是采砂场,一片脏乱差的景象。现在采砂场关停后建了生态公园,环境大变样了,对岸是山,眼前是水,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南平老市民邹松亲诉说着码头的变化。据了解,生态修复项目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南平完成投资27.39亿元,占总投资的43.97%,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年度18项生态绩效目标全面完成,其中12项目标超额完成。

生态生产生活如何协同发展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应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生产、生活共谋发展的可持续治理之道。”徐瑞蓉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应基于区域特征和原有生态功能,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为确保试点取得实效,我省完善试点工作制度建设,出台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评价方案等具体指导政策,确保项目落地生根。明确提出在摸清重点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矿山集中分布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鼓励各地打造一批多生态要素保护修复有机融合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较好衔接的、项目建设与科学研究“建研”一体的、具有一定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项目,形成“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工作推进格局。

金溪是闽江上游的主要支流,记者看到,金溪碧水潺潺、穿城而过。近年来,为保护好金溪,将乐开展金溪百里画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第一批共实施试点项目9个,总投资4.9亿元,2018年已完成投资8350万元。为探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系统修复”理念,将乐积极与三明学院、中科院等合作,由专业科研院所对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同时分解责任,明确每个子项目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领导、一抓到底”挂包责任制,确保任务按序时推进。数据显示,2018年将乐县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100%,无劣Ⅴ类水体。

在将乐高唐镇常口村,山、水、林、田焕发勃勃生机,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采风。据了解,该村充分利用资源禀赋,走绿色发展道路,为做好“山”的文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高唐芙蓉李小镇发展规划,发展百亩芙蓉李种植基地,集赏花、采摘、游玩为一体,同时推进云衢山、回头山旅游开发;为做好“水”的文章,大力推动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和特色农家乐、渔家乐、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发展,先后吸引云衢山漂流、宏云水产养殖场等一批企业投产;为做好“林”的文章,利用林地资源发展苗木产业和竹山养羊,统筹联村区域内12.5万亩林地资源推动林业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为做好“田”的文章,大力发展烟叶、早芋、食用菌、淡水养殖等特色农业。

如今,“吃生态饭,享生态福,子子孙孙就会有好日子”已成为将乐人的共识。为拓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综合保护修复之路,将乐与省内外科研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围绕生态文明、旅游、乡村振兴、教育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徐瑞蓉介绍,我省鼓励各地在项目建设中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将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模式,建立完善小水电退出、乡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费用分担、自然保护区扩区提升、林权赎买等机制,在集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垃圾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水生态修复等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等需要长期运维的项目,探索推行“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我省还积极引导各地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作用,尽量减少人为干预。”

为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我省加强统筹整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实施正向激励奖补,对项目建设、绩效目标等完成较好的地区予以奖励。目前,我省还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初步建立并启动集统计、分析、管理、监测预警为一体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信息管理系统,力求实现项目建设、资金落实、绩效目标等内容在线监控。

闽清陶瓷:传统产业“萌新芽”

即时 | 2019-02-25 07:36

与艺术融合,以科技助力,与旅游对接,用创新理念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闽清陶瓷:传统产业“萌新芽”

东南网2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段金柱 通讯员 邱国文)

春节期间,闽清县中国瓷天下旅游区一期海丝精灵谷里,每天人潮涌动,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亲子体验项目,让这个以瓷文化为核心的景区,成为市民出游的热门选择。

从工业用瓷、建筑用瓷延伸到以陶瓷文化打造旅游景区,是闽清县大力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闽清县向作为传统和优势产业的陶瓷业开出转型良方,通过融合艺术文化增加产品附加值、借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对接三产延伸陶瓷产业链等有效方式,让老产业萌发出新的增长亮点。2018年,闽清县陶瓷产业累计完成产值99.5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融合艺术文化,增加产品附加值

闽清是陶瓷之乡,陶瓷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年间,以电陶、建陶为主要产品的陶瓷产业长期是闽清支柱产业。然而,传统陶瓷产业也面临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等压力,亟待转型升级。

行走在闽清县江滨生态公园,两大幅陶瓷壁画让人感受到闽清陶瓷产业新的魅力。这两幅陶瓷壁画分别是长380米、高2.5米的《梅川礼乐图》和长185米、高3.3米的《闽清胜迹图》,壁画中汇聚闽清、尤溪、建阳等多个地区的山水风光,还有513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全部是由高温烧制的陶瓷“绘制”而成。这些陶瓷壁画绝大多数在闽清烧制完成,是闽清工艺陶瓷的形象展示窗口。

相比建材瓷,工艺瓷附加值高,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但烧制成本高、应用范围窄,销量难以得到保证。能否让工艺瓷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方面,闽清县鼓励企业投资生产工艺瓷和日用瓷,并给予奖励,引导陶瓷产业增加附加值高的产品类型;另一方面,具有先行意识的企业担当起研发主力军,积极研发平价工艺瓷产品。

在位于闽清县白樟镇的福建欣享悦实业有限公司,“序源堂”产品展厅里一幅幅色彩丰富的陶瓷画十分精美,山水国画、西方油画、摄影照片等都能被生动地还原在薄胎瓷上。

对景德镇手绘瓷深入研究后,公司董事长陈福波决定放弃过去生产的建筑陶瓷产品,选择研制平民化的薄胎瓷画,投入上千万元对生产线进行改造,组建30多人的研发团队,专门创立新的“序源堂”品牌,全面转向工艺瓷等新领域。目前,已获2项瓷画发明专利,还有20多项专利正在申请。

良好的市场反响,给了闽清陶瓷充足的转型信心。陈福波介绍,新产品去年参加“6·18”等展会时受到热捧,均是订单式生产,2018年销售额突破2300万元。今年春节刚过,就接到300多万元的新订单,在当地形成了强烈的转型示范效应。

借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缺少自主研发能力,依靠跟风仿制产品,为其他企业贴牌生产,是闽清陶瓷产业的短板。实施创新驱动,成为转型升级中的行业共识。

豪业陶瓷有限公司是闽清陶瓷行业的龙头企业,其精艺瓷产品曾实现闽清陶瓷产业“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近几年,豪业陶瓷加大研发力度,实现了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我们把以创新求发展作为经营方向,专门成立科技研发小组,配备先进的实验器具和检测设备,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产品问世。目前,公司拳头产品仿古砖的花色品种和质量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产品一半出口。”公司负责人说。

闽清专门出台了鼓励陶瓷企业创新发展的“四大类十条措施”,包括转型升级扶持政策、“退二进三”扶持措施、创新发展奖励等。对县内首家购买转型项目主要发明专利技术的企业,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核定的技术交易额的30%给予一次性补助。以豪业公司为例,其新产品开发中就得到科技部门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公司的“新型装饰板材料”和“微晶玻璃瓷质砖”两个项目被列为省科技厅重点科研课题。

去年,福建省陶瓷和电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落户闽清,由闽清县政府与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共同合作运营,项目总投资2010.6万元,主要由电气试验室、机械试验室、辅助用房组成。今后,该中心致力于打造福建省乃至全国中高压电瓷材料检测基地,以期带动闽清县陶瓷和电瓷产业检测、研发、生产制造等各环节全面突破,助力闽清电瓷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闽清县领导表示,为促进陶瓷产业动能转换,下一步,将支持建陶企业引进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支持小电瓷企业加快转型转业,发展附加值高的高压电瓷,促进电瓷产业上规模、提水平、增效益;支持欣享悦、东升、欧尚等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拓宽艺术陶瓷、化工陶瓷、陶瓷新材料等产品领域。

对接旅游产业,打造全新增长点

过去,闽清陶瓷产业对资源消耗大、污染大;如今,全县陶瓷产业实现“煤改气”管道全覆盖,日均用气量50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天少烧1200吨煤,培育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沃土。

去年11月,中国瓷天下旅游区一期项目海丝精灵谷开业,迅速成为福州新的网红景点。今年春节前,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为市民推出十条精品旅游线路,“瓷路风情之旅:闽清海丝精灵谷—白云山”榜上有名。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新年民俗活动和游玩项目吸引大批游客。

以陶瓷文化为主打的中国瓷天下景区,是闽清陶瓷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从二产迈向三产的转型代表。该景区规划占地3815亩,总投资16.8亿元,已被列入福建省重点旅游项目。

“这里将开发成瓷路文化旅游目的地。”项目负责人陈小兴介绍,中国瓷天下旅游区将包括瓷趣、瓷山、瓷水、瓷艺、陶源等五大板块,按5A级旅游区标准开发建设,分三期建设完工,将配建多个世界级旅游项目。

为扶持陶瓷产业向三产延伸,闽清县靠前服务中国瓷天下景区,投资1.6亿元建设了5万平方米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溪沙停车场。“中国瓷天下项目是强旅游战略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闽清县领导表示,2019年将提速中国瓷天下(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陶瓷文化旅游内涵。

围绕陶瓷文化打造旅游产业,正在成为闽清陶瓷产业新的增长点,并且为推动三产跃升树立起新标杆。以中国瓷天下景区为代表,闽清县将创新“旅游+”模式,推动文化、特色产业等旅游深度融合,让陶瓷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平潭:产业探新路 旅游迈大步

即时 | 2019-02-21 07:51

平潭按照“一岛两窗三区”的发展蓝图,高水平规划、前瞻性布局,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域旅游

产业探新路 旅游迈大步

东南网2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林霞)

春节期间,平潭国际旅游岛旅游市场火爆,接待游客25.85万人次,同比增长48.55%;旅游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77.38%。

数据亮眼的背后,源于平潭兼顾资源开发与保护,打造高品质全域旅游。今年,平潭提出深化攻坚行动,实施“八大工程”,“特色鲜明滨海旅游工程”就是其一。

“平潭将以‘原生态+现代化’的理念为引领,结合优质海洋、石头厝等特色资源,做足海洋文章,深耕海岛风情,力争建成一批滨海系列旅游拳头产品,丰富‘平潭蓝’旅游品牌内涵。”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创滨海旅游特色

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平潭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服务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构建产业联动、要素互通的旅游产业大格局。

本月初,平潭东澳渔人码头试营业。码头集购物、特色渔港、风情旅游为一体,一期项目长约590米的海鲜街已建成。

海鲜街投用后,以经营中高端海鲜餐饮为主,还开展海鲜加工、海鲜伴手礼、台湾海鲜贸易等业务。“不仅让游客饱尝海鲜大餐、欣赏特色渔港风情,还能为往返平潭口岸的台胞解决饮食问题。”平潭嘉源置业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苏碧亮说。

以此为基础,平潭有意带动周边地区打造成对台窗口、海上门户、特色渔港等产业聚集区,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长旅游产业链。

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去年,平潭重点实施5类26个旅游项目,引导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融合也有更多的突破。由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导演的《平潭映象》,自去年1月在福州首演以来,共巡演38场次,跨越7省16城,5万余人观演。出品人闻玲认为,《平潭映象》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打造平潭旅游文创战略资产”这一核心诉求,为平潭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层面,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提供了切实的可能。

这几年,平潭围绕“清新福建·平潭蓝”品牌培育,不断扩大营销推介广度及深度,不仅在北京、青岛等地举办多场专场推介会,还设立福州三坊七巷、厦门机场国际旅游岛推广站,旅游市场营销取得新效应。

立足“两岸共同家园”定位,平潭创新“四位一体”对台开放模式,包括扩大旅行社业务开放、率先采认台湾旅游从业资格、促进台湾青年旅游就业、两岸合作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旅游对台开放取得新亮点。目前,已有8家台资旅行社落户平潭,128名台湾导游在平潭自贸片区通过换证培训。平潭还推进岚台旅游产业合作,常态化举办两岸民宿产业交流会,引进“石头会唱歌”“风中旅行”等7个台湾团队经营民宿。

当前,平潭再掀新一轮创业热潮,“八大工程”为旅游发展部署清晰蓝图:提升“滨海风光”系列产品、培育“滨海度假”系列产品、开发“滨海康养”系列产品、做大“滨海运动”系列产品、打造“滨海文化”系列产品,育特色、强内涵、提质量、创品牌。

“平潭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突出对台优势,努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文旅融合,以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更高的境界,加快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平潭国际旅游全域旅游创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旅发委主任陈道金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平潭东庠孝北村,以旅游为抓手激活“沉睡”资源,迈出乡村振兴步伐。

在这里,台胞陈柏菁找到了“诗和远方”。去年8月,他在孝北村租下一栋石头厝,将台湾经验“嫁接”到这座海岛上。

置身于海岛渔村,陈柏菁打造有着自己标签的文创基地,不仅涉足主题书坊、台湾美食、当地特色小吃等领域,还参与主题书坊、微电影教学、音乐唱片等制作。他说,想推动两岸文创交流与创客编程教育,引领两岸莘莘学子与国际交流。

孝北村是《爸爸去哪儿》第五季拍摄主要取景地之一,该村以独特的原生态美景,吸引不少两岸创客开办民宿、文创基地等,未来可期。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东庠,不少村庄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公开投标承包经营等方式,让生产坛紫菜的石头和经营民宿的闲置集体房屋等资源资产产生收益,增加集体收入。同时,成立东庠乡乡村旅游协会,整合旅游资源。

旅游激活离岛乡村资源的一池春水,让东庠从偏安一隅的孤僻小岛,实现华丽转身。数据显示,2015年起东庠岛游客量每年递增1万人次,去年已达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0万元。

这是平潭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实验区狠抓实抓产业培育、基础配套、服务提升、品牌培育等,让乡村旅游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兴增长点,成效颇为引人注目。

平潭芦洋乡以“橙”为媒,搭建冬季旅游新平台。去年12月,时值芦洋脐橙上市季节,实验区举办首届芦洋橙文化旅游节,汇聚“吃、喝、玩、乐、购”五大元素,吸引岛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芦洋乡因其独特的沙质土壤、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等条件,造就芦洋脐橙味美甘醇的优良品质,目前乡镇种植脐橙近千亩,年总产量约1800吨。为此,乡镇以业态培育为特色,采用农旅一体方式,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催生需求动机,实现双赢。

如今,在芦洋乡、平原镇等地,采脐橙、摘草莓、品圣女果成了淡季旅游的新特色。“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产品品牌价值,还带动乡村旅游,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芦洋乡党委书记陈鸿朝说。

近期,实验区正在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与民宿规划、智慧旅游规划,完成8个景区详细规划概念方案等,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做好顶层设计,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福建林业提出“绿色目标”:八闽绿起来,还要美起来

即时 | 2019-02-19 07:38

森林覆盖率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清新福建交出又一张绿色答卷。绿色事业再出发,新春伊始,福建林业提出新的“绿色目标”——

八闽绿起来,还要美起来

东南网2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最新公布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

这是清新福建交上的又一张绿色答卷。作为生态“优等生”,新的一年,福建林业提出了更大的“绿色目标”:要不折不扣地完成2019年590万亩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任务,确保森林面积不减少、森林覆盖率不降低,进一步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林木良种和乡土阔叶树种苗木供应,强化森林抚育、封育,优化树种与林分结构,让福建之绿有数量,更有质量。

八闽大地不仅要绿起来,还要美起来。

“我们坚持山上山下、城市乡村、山区沿海、绿化美化统筹推进,组织实施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等‘三个百千’绿化美化工程。”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描绘了一幅生态与民生互馈的绿色图景:至2022年,建成森林城市(含重点城镇)100个,打造森林村庄1000个;提升改造100个森林公园,修建1000公里森林步道;建成珍贵树种造林示范区100个,建设沿江、沿路、沿海、环城“三沿一环”森林质量提升景观带1000公里,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康养的新去处,让民众更好地共享林业生态福祉。

植绿一马当先,护绿行稳致远。2019年,我省将开展松材线虫病除治“冬春攻坚”行动,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努力实现疫区数量不增加、受灾面积不扩大;继续毫不松懈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宁可抓重、绝不抓漏,宁可十次防空,不可一次放松”;依法强化森林、湿地、草原等林业资源和各类重要自然保护地监管,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的落实;依法治林永远在路上,古树名木保护等相关立法呼之欲出,《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修改正在推进……

八闽青山也孕育出福建的创新力。

一场“从山下到山上”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激发和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富裕了千万林农,成就了绿水青山。多年来,福建林改不断深化。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助推林业现代化;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有效破解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采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三明“福林贷”、龙岩“惠林卡”等林业金融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国有林场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享、收益共盈的混合所有制“四共一体”集体林生产经营机制有新突破;森林生态银行被寄予厚望……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化林改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省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背景下,福建林改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分山到户后,如何有效解决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问题;如何解决林农资金需求与贷款难问题,如何放活商品林经营确保林农收益权问题等。“这亟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加以解决,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真正让改革释放强大的动力,增添发展新动能,更好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新的一年,福建将加快培育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全省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社200个、股份合作(家庭)林场100个以上,累计5500家;加大“福林贷”“惠林卡”等普惠制金融产品推广力度,新建林权收储机构2家,累计49家,继续探索森林“生态银行”创建工作,完善提升林业投融资平台;新增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面积5万亩以上……

守着好生态,不能过穷日子。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201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90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三大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值分别为3572亿元、738亿元、950亿元。与此同时,林下经济方兴未艾,在脱贫攻坚中立下汗马功劳。“我省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从产业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方面入手,重点扶持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个千亿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并把林下经济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举措。

未来,福建将通过项目带动、龙头带动、品牌带动,以及强化科技创新等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互联网+林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好地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努力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出新贡献。

福建三钢:“绿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即时 | 2019-02-12 08:23

过去与重污染脱不了干系的钢铁生产基地三钢集团,去年底获批国家AAA级景区,成为我省首个钢铁工业旅游区

“绿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东南网2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近日,不少三明市民走进位于市区的福建三钢集团三明本部。在实地参观游玩后,他们纷纷对三钢生产环境的巨变发出赞叹。

去年12月25日,福建三钢获批国家AAA级景区,成为我省首个钢铁工业旅游区。三明的青山绿水之间,有了一道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风景线。

厂区变景区,这是三钢转型“绿色钢铁”,奋力高质量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数据显示,在“体质”日趋健康的同时,三钢的“体量”也在稳步增长。去年1—11月,三钢实现营业收入525.58亿元,同比增长16.44%;实现利税总额123.78亿元,同比增长36.85%。且在2018年1至10月的全国钢铁企业对标中,工业增加值率排名第1位。

把环保当成企业的生命线

“我在市区生活这么多年,以前这里到处黑漆漆、脏兮兮,躲都来不及,从没想过有一天三钢会变成旅游区。”走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三钢厂区内,市民肖敏感慨道。

顺着指示牌方向,昔日的炼铁厂、炼钢厂、圆棒厂、中板厂经环境整治,已摇身变为“铁水奔流景区”“钢花璀璨景区”“轧机欢畅景区”。据悉,整个景区由“一馆两雕两园三景区四工厂”组成,为兼顾生产,采取预约团队游客的形式,每周二、四、六开放3天,工作人员引导游客进入景区参观,一路走下来,游客们在研学游览中认知“绿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过去钢铁企业“傻大黑粗”“重污染”景象,如今已没了踪影。

三明,先有三钢,再有城市。三钢建于1958年,这座走过60年的钢铁企业,如今,年产钢超1100万吨(三明本部650多万吨),是我省最大的钢铁基地。三钢促进了三明的经济发展,但环境问题也让其一度成为城市之痛。

“以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还三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三钢决策层深刻意识到,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城市钢厂,要与城市和谐共生就须把环保工作视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十二五”以来,三钢累计投入7.75亿元,实施110余项环保治理项目,先后淘汰4台30平方米烧结机、3座30吨转炉等,主体装备基本实现全面大型化。

三明市环保局的检测数据显示,2010年,三钢厂区内PM10为94微克/立方米、PM2.5为80微克/立方米;2018年1至11月,厂区内PM10为41微克/立方米、PM2.5为28微克/立方米,厂区内监测数据已达到与城区另外7个监测点一样的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进展,三钢发出“建设生态旅游工厂,打造绿色生态新三钢”的动员令。

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起跑线

“2018年前11个月营业收入已超2017年全年,取得建厂以来最好的效益。”在三钢总经理曾兴富看来,正是咬牙坚持绿色发展,为三钢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厂区变景区,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数据显示,1997年与2017年相比,三钢三明本部钢产量由82.44万吨增长到651.8万吨,厂区面积由2.72平方公里增加到4.03平方公里,降尘量却由1997年的43.37吨/平方公里·月降到2017年的11.72吨/平方公里·月。

随着工艺装备结构和工艺装备的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过去的废水、废气、余热变废为宝。到2018年,三钢循环发电自给率约70%,今年将实现发电自给率100%。污水处理厂投运后,处理后的水返回厂区可供冶炼系统、轧钢系统重复使用。年购新水从20年前的8197万吨降到去年的1670万吨。

公司产能大幅提升,污染排放物却大大减少。一增一减,也证明“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之路是可行的。

据悉,三钢将持续提升改进,力争三四年后提升到AAAA级景区。为此,2018年11月,三钢宣布三明本部实施超低排放三年行动计划,拟投资4.95亿元实施123个项目,力争2020年底前基本达到超低排放水平。厂区降尘量控制在7吨/平方公里·月。

绿色发展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三钢正在根据“适度发展多元化产业”战略定位,拓展除钢铁主业及上下游外的贸易、金融、IT、物流等产业。

放眼未来,这里不仅生产钢铁,还将是聆听钢铁故事的观光工厂、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特色钢铁小镇、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钢城。

【年终述评系列之七】福建开放新格局:平台很给力,发展激活力

即时 | 2019-01-28 07:44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年终岁首之际,福建对外开放迈开大步——省政府公布进一步推进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三十五条措施,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自贸试验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丝路海运”开行,这是国内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高雄至平潭开通海上货运直航,台湾产品实现9小时对接大陆市场……

对外开放兴,则福建兴。去年以来,以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平台载体为抓手,福建用好用足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开放型经济,正激发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

去年12月底,“丝路海运”首班载满2500个标准集装箱货物的船舶从厦门港海天码头出发,驶向菲律宾。

这是国内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首批16条航线覆盖东南亚、中东、印巴、非洲等地区及俄罗斯,将努力打造成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新平台、新标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航运企业积极响应,开辟了大量海丝航线,大幅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但大多是单兵作战,缺乏资源整合。

与“丝路海运”首艘船舶一同启航的,还有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福建交通运输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等共同发起的“丝路海运”联盟。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平表示,“丝路海运”联盟将整合航运物流链条上的数十个要素,是关键首创。

陈志平介绍,在目前60余家相关企业的基础上,“丝路海运”将坚持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吸引国内外港口航运物流企业参与。“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生态圈,到2025年,将力争实现经停我国沿海港口的国际集装箱海运企业基本加入联盟,航线覆盖我国沿海和海丝沿线主要港口。”

从长远看,“丝路海运”将织密集装箱航运网,搭建带动沿海、辐射内陆、拓展台港澳、联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航运服务新平台,构建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相得益彰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通道,为丝路贸易与合作交流打造新引擎、拓展新动能、培育新业态,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也正是因为承载了诸多期盼,“丝路海运”开行,被视为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丝路海运”开行半个月,已完成36个航次,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万标箱。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8年,福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海陆空互联互通,开通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线路3条,运营集装箱国际航线127条,建立友好港口16个;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11%以上,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备案项目65个、7.3亿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正走深走实。

除了“丝路海运”工程,今年我省还将实施“丝路飞翔”工程、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境外经贸合作重点园区建设工程、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工程、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工程、扩大国际朋友圈工程等海丝核心区建设等七大标志性工程,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自贸试验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福建自贸试验区经过三年多建设,在投资、贸易、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推出339项创新举措,物联网、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发展,不仅成为改革的“试验田”,更是产业的“苗圃地”。

去年,福建创新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深化方案》,形成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和298个支撑项目,推出商事制度创新集成化等八个方面35条改革创新措施,自贸试验再加码。

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福建自贸试验区自挂牌起就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创新机制,形成“问题发现—课题研究—制度设计—落地见效—第三方评估—优化改进—复制推广”的创新链,其中第三方评估是重要一环。

毕马威正是承担这一任务的国际化第三方评估机构。

不久前,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毕马威发布福建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推出的三重路径:一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做普惠型的制度创新;二是以培育重点产业为导向,做特惠型的制度创新;三是以深化区域合作为导向,做互惠型的制度创新。

透过平潭“海外仓”发展,可一窥这一系列创新成果。

自2009年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以来,跨境电商就是促进平潭开放开发的重点支持领域之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物流处副处长张舒福认为,近年来,受益于近台的区位优势以及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平潭跨境电商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为打造成本最低、通关最便捷、交货最准时、服务最配套、政策最优惠的航运物流发展平台,平潭重点围绕关、线、仓、配、管、商、补、业等八个方面,在全国率先将跨境直购、保税备货和海运快件三个监管中心整合为一个两岸快件中心,探索实施“一个中心+N个保税仓库”的运作模式,设立全国首个对台海外仓,服务两岸货物中转。

平潭两岸海外公共仓储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平潭“海外仓”积极对接各大跨境电商、快递业者,2018年进出货值达9300多万元。

尽管数量还不算多,但另一个数字足以让平潭人骄傲。去年“双十一”当天,平潭核放跨境电商清单43.3万单,菜鸟仓订单出仓率99.99%,出货时效和通关效率居全国近40个菜鸟仓中首位。

在持续深化的自贸试验中,做好招商引资,筑实产业链条,把机制创新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相结合,将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发力点。

下一步,福建将依法合规支持厦门机电设备展示交易平台、厦门国际酒类展示交易平台、福州海产品交易平台、平潭新丝路跨境交易中心等建设;研究探索文化艺术品、文物等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加快福州、厦门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建设,开展3C认证改革试点等。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专家戴永务教授表示,海丝核心区与自贸试验区双翼齐飞,叠加政策效应将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福建拓展全方位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厦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福建)全线建成通车

即时 | 2019-01-24 07:30

东南网1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宏雄 赖志昌 通讯员 陈希阳) 23日,双向六车道、长18.37公里的厦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适中至红坊段建成通车,至此,厦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福建)全线建成通车。

厦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起于漳州天宝枢纽互通,终于龙岩上杭蛟洋段,全长约127.5公里,概算总投资135亿元。项目建成通车,将消除现有厦蓉线漳龙高速新祠至和溪段、移炉至京源口段连续长下坡事故频发路段安全隐患,龙岩到沿海的路网得到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沿线的人流、物流能够快速流动,有力促进龙岩与闽南沿海城市之间的产业互动、旅游互动、资源共享、联动发展,为加快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家上市公司合力打造龙岩“金娃娃”

即时 | 2019-01-24 07:29

东南网1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林斯乾) 22日,上杭县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暨上杭常青新能源三元前驱体生产项目开工仪式在蛟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举行,此次签约开工竣工项目共13个,总投资100.98亿元,涉及新材料、环保、民生等领域。

其中,常青新能源三元前驱体生产项目首期投资65.89亿元,由吉利集团、杉杉能源、紫金矿业等三家上市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项目规划用地1150亩,建成后可实现每年15万吨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和10万吨三元前驱体生产的产能。

据了解,三元锂电池是动力电池主流发展方向,三元前驱体是制作三元锂电池的核心材料。该项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金属共融不分离与直接对接技术和定向绿色智能合成技术,利用锂电池回收电极料及镍钴中间品作为原材料,生产三元前驱体材料。首期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130亿元,可带动下游相关项目落地,为龙岩市发展新材料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