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绿富同兴”——中国推动沙区治理绿色惠民

2024-06-17 16:36 新华社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7日电 题:“绿富同兴”——中国推动沙区治理绿色惠民

新华社记者刘岚涛、王雪冰、于嘉

“小风难睁眼,大风活埋人。”这是曾经流传于中国北方沙区磴口县的俗语,如今却越来越少被人们提及。

“别看这种子长得小小的,每公斤能卖到六七千元。”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王爷地肉苁蓉产业治沙示范基地,负责人魏均捧着手里比芝麻粒还小的苁蓉种子说道。

仲夏时节,生长在中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中的肉苁蓉到了采收种子的时候。在治沙基地,深褐色的苁蓉花点缀在成片绿色梭梭树中,工人们攥紧手中的白色编织袋,小心翼翼地将穗状花序上的种子收集起来。

寄生在防沙植物梭梭树根部的肉苁蓉有着“沙漠人参”的美誉,而种植肉苁蓉也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沙产业。“今年计划采收肉苁蓉面积约6000亩,每亩可采挖肉苁蓉100公斤左右。新鲜肉苁蓉收购价格每公斤30元左右,每亩可实现产值3000多元。”魏均介绍。

经济效益得益于生态治理成效。昔日深受风沙侵害的磴口县经过多年治理,沙区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五十年代的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荒漠化沙化土地44.78亿亩,影响4亿多人口生产生活。

今年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0周年纪念日。

中国一直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部署实施了“三北”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家林草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目前,“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中国也走出一条“绿富同兴”的治理之路,为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出中国智慧。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当前中国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封禁保护、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

中国林科院在乌兰布和沙漠牵头探索出的“磴口模式”,形成优先保护、协调发展、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体,探索农田防护林网庇护下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在乌兰布和沙漠位于磴口县境内的片区,已有210万亩披上绿装,吸引20多家民营企业发展肉苁蓉产业,从鲜品肉苁蓉到苁蓉茶、蜜饯苁蓉、植物饮料等。

“产业链不断延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享受到生态效益带来的经济红利。”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说。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5年来,古浪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75%。随着沙化土地的逐步治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也让群众品尝到特色产业带来的“甜头”。

古浪县黄花滩镇五道沟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基地里的羊肚菌已进入收获季。当地鼓励村民发展温室产业,仅幸福新村就有种植羊肚菌、韭菜等果蔬的大棚507座。

“我种的20个棚的羊肚菌已经开始采摘,一斤干货卖500元到800元。”种植户张文良说。

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是“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贫瘠之地,如今通过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等方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

在保护区管理局甜水河管理站,记者看到26栋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和毛桃的温棚整齐排列。“每座温棚产值超过2万元,纯收入大概在1万元。”管理站职工杨幸福说。

2019年至2023年,白芨滩沙漠田园综合体累计实现果蔬产量超550万公斤。

来自国家林草局发布的信息,近10年来,中国沙区生态环境改善,保护了耕地,带动畜牧养殖业和林果业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羊肚菌,肉苁蓉,三北工程,植物饮料,穗状花序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