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出生缺陷防治把好我国人口健康“第一关”

2024-07-11 09:44 作者:董瑞丰 新华社 责任编辑:吴静

这是我国出生人口健康水平提升的一张成绩单——与5年前相比,全国因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低30%以上,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降低约23%。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把好人口健康“第一关”,出生缺陷防治正在保障更多中国家庭人生无“陷”。 

一张蓝图:防治能力持续提升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听力障碍、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防治往往始于生命的起点。

我国出生缺陷数据下降的背后,是相关检查筛查数据上升:全国孕前检查率达到96.9%,孕期产前筛查率达到91.3%,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的筛查率均达到98%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沈海屏介绍,目前全国普遍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希望尽早发现苯丙酮尿症患儿。如果这些孩子及时服用特殊奶粉,能有效减少智力损害,绝大多数孩子智力可达到正常水平。

此外,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可早期识别听力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如安装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语言训练等,可有效减少“聋”和“哑”的发生。

提高育龄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强化风险因素预防控制,规范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诊断治疗……聚焦多个关口,我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策略一步一个脚印“落地”,防治能力持续提升。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我国还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更加完善的防治链条。

根据这一蓝图,到2027年,一批致死致残重大出生缺陷将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0‰、1.1‰以下。 

一张网络:公益救助项目覆盖全国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玉扎(化名)今年4岁,通过足跟血筛查确诊为苯丙酮尿症后,一直吃特殊膳食食品进行治疗控制。“家里一直比较困难,知道孩子的病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时,全家都非常激动。”玉扎的妈妈说。

自2014年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开始实施。在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项目累计完成出生缺陷检测超310万例,救助出生缺陷患儿超8.1万人次。2023年9月,该项目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

“出生缺陷救助主要围绕遗传代谢病、先天性结构畸形、功能性出生缺陷三类疾病展开。”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薛敬洁介绍,患有上述三类疾病、家庭经济困难的18岁以下儿童,在实施机构治疗的医疗费用自付部分超过3000元的,都可以提交材料,审核通过后可以申请到最高3万元的救助。经过审核,玉扎最终获得救助金2万元。

出生缺陷救助项目实施方案2024年将功能性出生缺陷的救助病种增加至186种,湖南对此大力宣传推进,让救助福利覆盖到更广人群。依托救助项目,广西妇幼保健院组建“救心·防残”走基层志愿服务团队,近4年来为4000余名儿童进行筛查和救治。

薛敬洁说,截至目前,项目实施单位已有45家省级管理机构和939家实施机构,形成了全国性出生缺陷救助服务网络。在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中,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患儿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让更多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一个指向:努力满足健康孕育的美好愿望

健康孕育,是每一个生育家庭的期望。为此,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努力设置三道“防线”——

一级预防,要统筹推进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补服叶酸服务,让出生缺陷尽可能不发生;

二级预防,要提供全方位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加强产前筛查、诊断和干预,减少严重致死致残的出生缺陷;

三级预防,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实行专项检查,努力做到出生缺陷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出生缺陷防治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沈海屏说,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三级防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把好婚前、孕前、孕期和新生儿期各道防控关口,全力保障群众健康孕育。实施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强化筛查诊断机构建设,推进筛诊治康一体化服务,促进出生缺陷疾病早诊早治,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残疾,全面保障儿童健康。

更精准地防治出生缺陷,专业人才缺口亟需补上。根据《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下一步还将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生育健康孩子的美好愿望。(记者董瑞丰)

关键词:出生缺陷干预,遗传代谢病,人口健康,出生人口,防治知识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