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朱熹与光泽乌洲李氏的书信文章

2019-11-21 09:44:4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答李滨老书》这篇书信文章中主要是针对李吕的来信而答复。朱熹在书信中表示了他对李吕和乌洲李氏先人的尊重,“示喻向来为学之意,有以知家庭授受之要,感叹无已。”“今足下之学,远有端绪。其必异于此者,顾恨未得其面叩其详耳。”以及与李吕交往中的学术探讨。书信中还告知李吕庐山书院建院立祠的经过“庐阜固为东南雄丽奇特之观,而又有陶靖节祖孙、刘西涧父子之遗风。清溪暮年尝守其地,而西山舅氏陈忠肃亦尝谪居焉。”书信中透出二人学友之间的情深意挚,让人有文尽而情未犹之感。“凡此皆因来教之所及,所欲为足下言者盖不止此也。”


《答李守约书》是朱熹回复其门下弟子——光泽乌洲李闳祖的书信。李闳祖,字守约,是李吕的三子,因其父亲李吕是朱熹的学友因而拜其为师,学问飞速长进,被朱熹留做塾师。李闳祖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中进士,调静江府临桂主簿,成为当地程朱理学的重要传播人。


《答李相祖书》是朱熹对自己的门生——光泽乌洲李相祖的回信,里面谈的都是读书之要。李相祖,字时可,为李吕的四子。生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从朱熹门下多年。朱熹命其编《书说》30卷。他一生不愿为官,也不进科场考试,专注理学研究,著述观点“辩析详明”,人称“不愧家学,不负家门”。淳祐十年(1250),直龙图叶武子取所编《书说》进呈朝廷,被赠宣教郎。在这封书信中,朱熹传授他读书要义,就读方法,提示“所谓大学之要,甚善。但定静而知止之效,不须言养之以定静。”对于读书“只是就此持守着力,至其积久纯熟,乃能有此效,而不费力耳。”


《答李壮祖书》也是朱熹与门人——光泽乌洲李壮祖书信谈读书之道。李壮祖,为李吕的六儿子,在朱熹门下多年,学问非凡,也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高中进士,外出为官。那日回乡,专程前往朱熹住地,求教老师读书之法,可是来访不遇,只好留书而去。朱熹回来后,看了他的留书而回书叙说“昨辱远访,深以不获一见为恨。及得所留书而读之,益之贤者之有志。”在书中,朱熹回答其提的读书之问:“大抵为学,当以存主为先,而致知力行亦不可偏废。” 书信中朱熹指出读书之要,是把握书中的中心思想,努力去钻研,达到获取知识目的。“但当坚守,常自警觉,不必妄意推求。”要坚持自己的学习观点,提醒自己注意,不要随意而走了偏路。


《答李方子书》是朱熹书信回答高足——光泽乌洲李方子对辞官一事询问。李方子,字公晦,号果斋,生于乾道五年(1169),卒于宝庆元年(1226)。为李吕的孙子,拜在朱熹门下,南宋嘉定七年(1214)科举高中探花,是光泽科举进入鼎甲的第一人,也是朱熹门下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后派任泉州观察,受真德秀党人影响,遭劾罢官而后复职,起用辰州为官。但不愿再出仕,于信中询问老师,谈自己此时的心情。朱熹在书信中答复“鄙意休官尚可少缓,而辞职不容不力。天上与诸人之见相反,然又未知今此果能遂此志否?”但也叮嘱要面对现实,也要有淡泊之心,“然事已尔,无可奈何,只得任之耳。试后去住如何?乡里虽穷,寂然却无闲是非,亦可乐也。”李方子受此启迪,进退任由天命。后来赴任官职,最终卒于任所,朝廷赠朝散郎。


朱熹给光泽乌洲李氏留下的这些文章书信,寄寓了朱熹的理学中性思想,表达对理学乌洲李家先人前辈的敬重和感情。


朱熹给光泽的这些文章书信,收入在清版《光泽县志》中。先贤当时的思想、学术、品性、文化素养,在文章书信中尽情地流露,体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光泽理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影响了光泽一代代人。(王建成)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