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头条 > 正文

南平:青山绿水踏歌行

2022-08-13 08:48:1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武夷山国家公园 黄海 摄

编者按:2022年8月12日《学习时报》刊发中共南平市委书记林瑞良的署名文章《南平:青山绿水踏歌行》,今日予以转载。

闽山莽莽,建水汤汤。武夷山下这片土地,古老神奇而朝气蓬勃,饱经沧桑却生机盎然。

南平,碧水丹山,钟灵毓秀。起于闽江之源,为福建生态屏障,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居处八闽之北,是东南沿海联接内陆、辐射中西部的“主通道”,福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闽邦邹鲁

秦汉时期,闽北属闽越国。东汉建安年间,福建最早设置的五县之中,南平据有其四,即:南平(今延平)、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建平(今建阳)。南平寓意“南疆平定”。三国时期,在建瓯置建安郡,唐代更名建州,“福建”之名即取福州、建州首字而来。

把历史的卷轴向前舒展,文明早早地在这里萌芽与滋长。数十万年前,闽北已有人类活动。武夷山葫芦山、浦城牛鼻山、光泽馒头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见证了自原始社会起先民的繁衍生息;入选2005、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浦城猫耳弄窑群和管九土墩墓群,将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武夷山悬崖绝壁上的架壑船棺,无声讲述着3000多年前古闽人的神秘传说和朴素信仰;静静矗立的城村汉城遗址,仍可寻见闽越古国的繁华,诉说着2000多年前的历史兴替;还有那众多散落在闽北大地的古村落、古书院、古寺庙、古茶道、古廊桥,无不镌刻着时光的印迹。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除了闽越文化,南平还有朱子、茶、建盏、建本等熠熠生辉的文化地标。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一代大儒朱熹的《九曲棹歌》弦歌不辍、传唱至今。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朱子理学在此萌芽、发展、集大成,并远播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南平因而被誉为“道南理窟”“闽邦邹鲁”。

悠悠历史长河中,南平贤能辈出、文脉绵长。这里曾走出2000多位进士和20位宰相,法医学鼻祖宋慈、婉约词宗柳永、抗金名相李纲、文学评论家严羽、西昆诗人杨亿等名人辈出;江淹、辛弃疾、陆游、蔡襄、文天祥、海瑞、郑成功等历史名人都在南平留下历史足迹;江淹夜宿浦城“梦笔生花”及“江郎才尽”的故事令人唏嘘,闽北先贤杨时、游酢“程门立雪”的典故至今脍炙人口。

福山福水出福茶,南平茶文化源远流长。范仲淹的“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陆游的“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生动写就了当时名士大家对武夷茶、北苑贡茶的喜好之情。五代时期,建瓯北苑已成为皇家御茶园,到宋代已有“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之赞誉,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赞曰“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政和更因宋徽宗喜好当地白茶而赐县名。

一片茶,上溯千年;一片茶,连贯东西。武夷山下梅村,一个渡口,流传了“万里茶路”的传奇。这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重要国际商道“万里茶路”的起点,17世纪伊始,晋商于此出发,将武夷茶运到万里之外的俄罗斯,写就了长达两个世纪的茶道传说。

有茶,则茶器生。两宋时期,建窑因烧制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兔毫盏等精美的黑釉建盏而享誉九州。建盏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军、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成为“友好使者”,蜚声海外。

刀走龙蛇、书香致远的建本则始于五代,建阳书坊在宋代享有“图书之府”盛名,是全国三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更流行至朝鲜、日本……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作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示。遵循嘱托,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沁入,正在为这方水土、这方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滋养、新能量。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