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 乡愁如故
2023-10-11 08:51:1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穿越时空的文化,赋予城市无穷魅力。南平十个县(市、区)建县均在千年以上,老城区大量古建筑等遗存,糅合着时代的沉淀,承载了人们的乡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城市的发展更新。
在“拆改留”与“留改拆”的抉择中,南平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实现更好的保护。从2022年开始,南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旧城改造片区开发行动,全市拆除房屋面积263.77万平方米,既消除了老房屋消防、治安等方面隐患,改善和解决了约2万人的住房安全问题,又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实现了“零破坏”。
先普查后征收
摸清城市历史建筑“家底”
秋日的阳光,淡淡地洒在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练夫人祠门楼翘起的屋檐翼角上,这栋极具明代特征的建筑,在去年开展的片区开发攻坚行动中,拆除了两栋破旧的民居后得以展露,经过精心修缮后,正门牌匾字迹“唐太傅章公练夫人祠”清晰可见。
建瓯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曾为闽北乃至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瓯古城的原始街巷不断被蚕食挤占,历史建筑损毁严重,昔日辉煌逐渐蒙尘。放眼南平,其它县(市、区)和建瓯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散落在各地的古书院、进士第、古民居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存,另一方面是环境蹩仄、杂乱不堪,亟需改善的百姓安身立命之所。对此,南平市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民生改善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2022年4月,南平市开展旧城改造片区开发攻坚行动,与此同时,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严格执行先普查后征收制度,落实“凡拆必核、凡改必核、凡移必核”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核查机制,在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前,切实开展文化资源评估论证,组织专家对评估论证报告进行联合审查,作为作出征收决定的要件。
紧接着,南平市住建局发出《关于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函》,要求各县(市、区)对改造或建设区域内50年以上的建筑及古树名木进行普查甄别和认定公布,开展文化资源评估论证,组织专家对评估论证报告进行联合审查,并在政府网站公示,听取公众意见,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后组织实施。
“自2021年以来,全市各县(市、区)住建部门将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建档立册,做到心中有数,在实施旧城改造片区开发攻坚行动之时,依法依规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南平市住建局局长张长发告诉记者。
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加强规划管控、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在清晰认定、保护、修缮程序的基础上,南平市对政策不断细化,守住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红线”,为活化利用历史风貌打下基础。
“留改拆”并举
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在铁井栏住了30多年,以前看着这些古建筑的木雕残缺、土墙斑驳,总是觉得很可惜。没想到经过精心修缮后,其风貌竟如此赏心悦目。”国庆长假期间,建瓯铁井栏吸引了众多游客,当地居民吴光旺感慨地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铁井栏-紫芝街是建瓯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普查结果显示,这里有121处50年以上的传统风貌建筑,其中不乏刘氏五宗祠、凤岗别墅、万寿宫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
随着理学名城城市更新建设被列为省级样板,建瓯市专门成立福建省千年建州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用“EPC+O”模式完成招标,由实施福州三坊七巷历史建筑修复工程的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施工,重点打造铁井栏-紫芝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022年,建瓯结合旧城改造片区开发攻坚行动,全面启动理学名城城市更新10个子项目房屋征迁工作,按照项目特点,坚持“留改拆”并举,累计征收房屋面积约47万平方米。“我们最大程度留存和恢复古街原貌,除亟需修复的历史建筑外,尽可能保留原有居民和生活形态。”建瓯市住建局副局长陈庆懋介绍。
为了更好还原古街历史韵味,中建海峡聘请了有40多年经验的古建筑资深技术专家姚良杯全程驻场,巧做“加减法”,统筹整体风貌。
“铁井栏66号是一座清代典型民居,内部木构件、梁枋雕饰精美,极具保护价值,因年久失修,后期居民改造不当,内部存在不合理加盖。”姚良杯介绍,鉴于建筑主座部分保存较为完整,他们以“减法”拆除不合理加盖、违建后,恢复传统民居制式。
万寿宫(铁井栏26号)是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一进设置戏台、拜厅、看楼、主殿等,戏台额坊处的鎏金人物雕刻生动传神,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笙歌婉转。戏台、拜厅吊顶均有藻井天花,藻井四角隐隐露出原先的蝙蝠造型,姚良杯凭借精湛的技艺巧做“加法”,通过蝙蝠造型的痕迹,将缺失的构建1比1还原,以细腻讲究的“绣花”工艺,努力保留街区建筑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记忆。
经过精心修缮和改造提升后,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栋栋建筑得到了精巧的还原,充满着古风古韵,引来八方游客,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这里俨然是个网红打卡点。据悉,建瓯正围绕“首店经济”试点计划,引进餐饮、咖啡休闲等新业态,并注入点茶、非遗传承等特色文化元素,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城市微改造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交相辉映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重要部分。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如何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去年以来,符合南平城市更新实际的“微改造”,为城市留住了记忆,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在邵武市通泰街道北门社区一建生活区内,有一处二层青砖小楼——宣德堂,它始建于南宋,为当年的邵武府官邸,却有着西洋建筑风格,是邵武市保存至今的三幢西洋建筑之一。作为邵武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它的每一处空间都承载历史,自带故事,是值得“阅读”的城市风貌。
时过境迁,宣德堂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在去年通泰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这栋在1925年改为西洋建筑风格的老建筑被保留了空间肌理、外部轮廓,在修缮过程中只对必要处进行更新和修复:木框玻璃窗都原汁原味保留,重新刷上油漆;敞廊处木栏杆有精美花式,也一刷一捋恢复原貌,房檐下交织的线缆全部被埋入地下,建筑外侧还见缝插针地设计了绿地空间……
怀着对古建筑、老街区的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南平市深入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少历史建筑在“修旧如旧”后实现了“历久弥新”,有价值的传统构件也受到了呵护。
南平市建立了传统构件回收利用制度,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在组织房屋征收拆迁的过程中,督促建设项目业主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现场踏勘,甄别标记有价值的传统构件,指定专门单位进行回收。
这些建筑构件经过分拣和管理,用于当地风貌或风格相近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修缮维护。如今,旧材料已成为修缮的“香饽饽”,以铁井栏为例,中建海峡项目部深入周围地区已找寻近5万件匹配的旧材料用于历史建筑修缮,从用材的源头保证了建筑的“原汁原味”。
光泽茶市街,是光泽城区最后两条轮廓尚存的古街之一,内部建筑受徽派理念影响,挑檐飞角、青砖门墙、黑瓦盖顶,高大的马头墙错落起伏。对于这处现存众多文物古迹以及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街,该县也将于近期结合老旧街巷改造“旧为新用”。
因风吹火,照纹劈柴。在保护的前提下,一批批如沧海遗珠般的历史建筑正拂去尘埃,成为市民引以为豪、承载浓浓乡愁的城市新地标。(张莎)
相关阅读:
- [07-05] 建阳区委主要领导调研城市更新工作
- [01-06] 代表委员为城市更新行动建言献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