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浦城“三乡人”助力乡村振兴

2024-06-07 17:21:4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今年,富岭镇以党建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示范带上实施“跨村联建”党建机制,充分发挥殿下村、瑞安村、小密村、东元村等四个村整合东乡联村党总支作用,党支部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交给各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种植,合作社提供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及大型农机具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种粮效益。

此外,为促进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富岭镇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持续培育各类农机服务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目前,该镇多家合作社已突破传统耕种收单一作业模式,向承包土地经营、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向转型发展。

“我们目前在打田,做插秧的准备工作。所采用的是国内先进驱动耙和大马力拖拉机,每台拖拉机每天能犁田及耙田60多亩。”吕璐阳介绍,合作社目前共有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10余台,主要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收获等机械,今年,环节托管服务8000多亩次。下一步,吕璐阳计划与全县种粮大户加强合作,由环节托管服务向全程托管服务推进。

养蜂“老中医” 酿就百姓甜蜜“蜜”

时下,正值中蜂繁殖时节。位于匡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养蜂基地内,蜂鸣阵阵。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蜂箱在树林下整齐摆放,成群的中华蜜蜂围绕着蜂箱飞舞。

作为浦城县养蜂协会会长,家住浦城县富岭镇前洋村的叶必得也为中蜂育种忙碌了起来。“我们村有很多种蜜源植物,很适合蜜蜂养殖。”叶必得指着一棵野桂花树告诉记者,“刘基的《苦斋记》中‘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久则弥觉其甘’说的就是蜜蜂在这类树上采的蜜,俗称‘黄杜’。”

2003年,中医出身的叶必得对养蜂事业引起了浓厚兴趣,由起初的5箱中蜂发展到现在的200余箱,年产值近40万元。如今叶必得还当上南平市专职科技特派员,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的本科课程,通过不断深入钻研中药防控蜜蜂疾病、蜂王嫁接技术、野桂花蜜提取等技术,结合养蜂实践,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养蜂经验,还将养蜂技术教给村民,带领群众多渠道增收致富。

叶必得正在查看蜂箱情况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起初,叶必得来我家收蜂蜜拿出去卖,我向他请教更科学的养蜂方法,由此提高我的蜂蜜质量和出蜜率,现在我家养蜂每年能增收3万元,很有获得感。”张章平是前洋村村民,仅靠养蜂产业,年收入就达到10万元左右。

叶必得通过指导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帮扶困难蜂农等方式推广养蜂技术;通过独资成立蜂之溢家庭农场、技术入股溢琛源蜂业养殖合作社等方式,与蜂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协会+合作社+农场+蜂农”的方式抱团发展,以进一步抵御市场风险。

目前浦城有3000多群中华蜂、意蜂等蜂种,分布在富岭、石陂、九牧、盘亭等乡镇,年产蜂蜜约3万公斤,产值500多万元。“协会曾帮扶的建档立卡80多户贫困户均实现脱贫,现有的230多名会员人均年收入也已突破5万元。”叶必得介绍。

如今,浦城县养蜂协会拥有了自己的品牌,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建立了养蜂基地,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训练营”“讲习所”,还获得南平市科普先进集体、福建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优秀项目单位等荣誉。

当前,浦城县富岭镇把养蜂产业作为全镇的农业特色产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实现蜂农持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前洋村及周边村养蜂达30余户共2000余箱,年产蜂蜜2000余斤,产值达2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在扩大中蜂养殖规模,拓展营销渠道的同时,还鼓励叶必得以养蜂技术项目申请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将小蜜蜂发展成大产业,让甜蜜事业成为我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富岭镇宣传委员马超说。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