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民间团体遍地开花 演出离真正的市场有多远
困境 缺乏经济支撑 南音难以“唱”下去
有关人士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某南音社团30多人,有一年元宵节参加表演,获得了2000元不到的补贴,这些人大多是业余的,“如果是专业人员,以此为生的,如何生存?”
民间南音团体大多是“自生自灭”,其经费主要是成员给付、弦友捐资。相比而言,一些影响力广泛、知名度高或者公办社团,要争取到相应的资金较容易。
以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为例,其成立时间久远,知名度高,交流颇多,与海内外数十个弦友经常联谊,到外面参加演出,政府扶持力度非常大。研究社社长郑芳卉说,像她们研究社出外联谊性质的表演比较频繁,一般邀请方支付接待费用,而来回路费都是自掏腰包,可这并非小数目,“几乎没有进行过收费性质的演出。”
晋江东石南音社则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海内外弦友、华侨每人拿出一些钱,而后靠这些本钱生利息来发展。不过,这样的方式也只局限于地处经济发达的晋江、石狮等地的南音团体。
其他的南音社团就不这么幸运了。“南音跟其他艺术一样,也是‘烧钱’的艺术。”包括几位南音社团负责人在内的人士坦言,没有经济支撑,南音社团难以更好地“唱”下去。有人举了个例子,包括南音在内的社团、剧团,“每年解散、停演或者重组‘洗牌’的,分分合合的不下百家。”
出路 自身条件成熟 缺市场化运作
南音雅俗共赏,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受访的一部分人士认为,南音演出不能仅停靠在本地的婚丧喜嫁,露天表演上。一些条件成熟的南音团体应走进市场,迎接市场的洗礼,或许能找到更好地适应时代、传承发展的空间。
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秘书长许晓晖认为,对于一些好的南音社,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措施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当然,单纯靠政府的扶持支撑不了整个南音市场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需要市场的认可。”
陈日升说,像台湾一些南音团体,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下基层演出等方式,除了获得一定的收入,也可以达到推广和发展南音的目的。
许晓晖说,南音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可以通过建立文化品牌的方法,逐步提高南音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来了解南音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演奏的优美性,拓展更大的欣赏群体。
鲤城区文化馆馆长黄志军说,纳西古乐与旅游结合在一起,成为丽江旅游一项很重要的项目。南音要做到这样的结合、创意,还欠缺一群优秀的营销团队、统一运营,“有专业团体,有观众、游客,问题在于怎样构造一座桥梁,在推介南音的同时,也将南音推入市场。”
“传承发扬,展示演出,应该是结合的,不是孤立地行走。”泉州市文广新局一位人士说,走进市场,能盈利,反过来可以为南音这项古老艺术注入更多的创意,推陈出新,吸引更多的人。当然,要迈出这第一步并不容易。
- 2011-11-04南音演出队府文庙献唱七年 难生存惋惜中谢幕
- 2011-11-09“非遗”校园传承研究开题 培元中学作南音介绍
- 2011-11-02泉州获批南音硕士点 2012级初定四个研究方向
- 2011-10-28闽南文化生根校园 南音北管与学校"零距离"(图)
- 2011-10-20潜心南音60年老伯回乡授艺 收集整理曲谱将出版
- 2011-10-13手抄剧本当宝梦想登台表演 外地媳妇迷醉南音
- 2011-09-27逐梦南音 中国音乐活化石梦幻般复苏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