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一农民抢抓“美丽”机遇 种出一片花海
郑良太精心照料花卉
2007年,永春达埔人郑良太关掉了在晋江的食杂店,创建园艺场。他一面发展现代花卉产业,一面拓宽销售渠道,上演了一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致富大戏。
走进丰源园艺场,树木郁葱,花草争艳。
2007年,坚信花卉行业潜力巨大的郑良太,不顾亲友劝说,放弃年收入数万元的食杂店,贷款5万元,以每亩每年500公斤稻米的价格租用了达埔镇岩峰村8亩田地,创建丰源园艺场,开始种植罗汉松、尖叶桂、竹柏、三角梅等。
质疑伴随着整个创业过程。因怕收不回贷款,信贷员经常到郑良太家中“盯着”。“每次都看到他卷起裤腿,种植或修剪苗木,就慢慢放心了。”该信贷员回忆道。
2008年,花卉苗木价格有所起色,半径3厘米的尖叶桂花每株由80元涨到100元,2009年更一度涨到每株150元。在这期间,郑良太再次贷款,扩大种植面积140多亩,并引进红豆杉等20多个高附加值品种,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卉大户。产品除了销往省内、江西、浙江等地,郑良太还在网上建立了花卉苗木交易平台,利用网络分析国内花卉市场行情。“网络销售额这块占总营业额的60%。”
去年,郑良太以每天300元的工资聘请广东中山的一位师傅,花费7万多元给120多棵罗汉松修了新造型,单株价格翻了一番。
“2012年总营业额400多万元,净利润40多万元。今年继续租用达德村150亩田地扩大生产。”郑良太笑道,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将是花卉市场的又一大商机。如今,郑良太的丰源园艺场拥有12名员工。“忙的时候,要请20多人来帮忙。每人能拿到2700元左右的月工资,人人都有人身意外险。”
当前,泉州市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致力培育精品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中间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手,在经营中抓住市场信息,走特色农业道路;利用现代的网络交易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提高附加值,走出了一条颇具泉州特色的现代农业致富新路。
□本报记者 杨杰 林铭珊 通讯员 苏福彬 文/图
- 2013-01-31德化英山村“掘优势”种淮山 一年增收一千万
- 2013-01-312012年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584户 达1908户
- 2013-01-27泉籍省政协委员提出 股权激励助农业企业留人
- 2013-01-27洛江河市南塘村菜田里建木栈道 农民休闲中耕作
- 2013-01-25小产业里也有大乾坤 各国珍禽落户泉州本地
- 2013-01-24泉州11家合作社入选省级示范社 范围广收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