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旧档案神秘裱糊术 百余册档案记录人生点滴
读者故事
建档除了要细心 还要及时收集编号
走进李泰山的书房,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三层的古老木书架。“这个书架是我20多年前,花10元钱买的。”这个81岁的老人家,调皮地笑道。这里放着的,可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李泰山,越南归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搬到花巷后,他就开始家庭档案归类分档工作。明信片、证件、票据、徽章、剪报、书信等,分拣为百余册档案,分类保存,形成一份资料齐全、颇具规模的家庭档案。
作为泉州市老年集邮协会的副会长,他的档案中,最多的便是各类邮品档案,涵括各类明信片。跟泉州文化有关的明信片,他还都专门分类起来,在这里,20多年前的崇武古城、开元寺等尽在眼底。
在其中的一张证书上,记者看到,这是一份功臣表彰证书。原来,当年,他参加过同安莲塘机场的修建,获得晋江县政府颁发的奖状,荣获三等功臣荣誉称号。细心的他,每张证书旁,都留有当年的照片。
在这些档案中,还有不少当年的时代特色,这不,1958年获得的小红旗,也被他收藏了起来。
众多档案中,他最钟爱的便是《家史原件》,翻开这一册档案,开头便是他的一份大学毕业证书,落款是1953年;再往后翻,功臣证书、越南归国身份证明、出席各类会议的代表证、结婚证书等应有尽有。档案的最后一份落款是今年4月份,四川雅安地震,他捐了1000元,随后收到福建省红十字会的捐赠证书,时间刚好跨度60年。
说起当初收集的缘由,李泰山笑说,东西太多了,怕记性不好,只是为了方便查找而已。李泰山支招,“建一个家庭档案馆并没有太多诀窍,只要细心就可以。平时还要及时将这些档案收集起来,做好自己熟悉的编号,按自己习惯的顺序摆放。”
提前揭秘
7步骤裱糊旧档案
旧档案到底怎么个裱糊法,真的能修复如初吗?这两天的报名电话中,不少读者很感兴趣。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昨天上午,恰逢省档案馆专家来泉教授裱糊诀窍,记者先行探营,揭开裱糊神秘面纱。
其实,旧档案裱糊跟书画裱糊差不多,都是一个原理。不过,细心、耐心和巧劲很关键哦,还得经过7个步骤呢。泉州市档案馆技术科徐科长,昨天现场演示了修复法。现场,工作人员提前调好了糨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