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 ——以最简的权力、最清的平台,做到公平透明、亲上加清 泉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追赶先进的自我重塑,也是舍与得之间的判断选择。 在民营经济发展年、营商环境提升年、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营商环境监督行动等系列活动中,泉州全力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服务做加法之外,对权力做减法。 “我们将所有惠企政策进行阳光化公开、颗粒化解读,企业可直接线上申报,有效解决了政策兑现‘迟、慢、繁、难’等问题,切实实现依规办事,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泉州台商投资区“亲清家园”智慧监督服务平台通过“数字赋能”,让权力在线运行,可查询、可追溯,有效防范权力寻租,相关做法荣获第三届“中国廉洁创新奖”。 相同的数字化思维,应用到泉州惠企政策直达兑现平台。“免申即享”项目116个,惠企政策1741条,从根本上解决惠企政策兑现“迟、慢、繁、难”问题,已兑现资金近50亿元,成为泉州打造阳光、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成功范例。市纪委监委通过营商环境专项巡察、营商环境专项“点题整治”、建立宜商环境观察点制度、聘请营商环境联络员、“局长走流程 组长督整改”等方式,以强有力的监督,强化亲清政商的统一共识。 营商环境的优化,还是一个比出来的过程。泉州持续对标国内国际一流,紧扣营商环境评价18个指标体系,明确提出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等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以及省内的厦门、福州。在寻找短板、对标先进中,泉州成长为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奋力从营商走向宜商泉州。 舍得权力,把能放的权力下放下去,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得到的是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办事群众的获得感。舍了身段,把该补的短板补了,把该追的目标追赶上,得到的则是更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市场化——泉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企业退出环节延伸,探索开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破解企业“易入难出”问题。以“企业所盼、政府所能、法律所许”为原则,将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处罚事项由41项调整扩充到135项。“放管服”的深入推进得到了市场反馈,经营主体已超140万户,年均增长12%,涉及经营主体满意度的其中8个指标同比均实现提升。 法治化——泉州在全国首创民营企业合规建设服务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免费为企业合规“体检”,得到最高检肯定;泉州中院升级打造全国首创的跨域诉讼服务3.0版,成功入选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泉州检察院“亲清护企”检察模式,两次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泉州知识产权法庭和泉州国际商事法庭揭牌成立,多项知识产权指标位居全国或全省前列,很好地践行“法制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国际化——泉州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开通中欧班列,争取到全省首个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实施“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专项行动,推出“9610”通关模式,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一流标准来改善营商规则,视野不断拓宽。 舍与得之间,赢得气象万千。泉州在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中优化营商环境,以争的意识、拼的姿态、抢的劲头勇当发展主力军,无疑是算了一笔明白账。(泉州晚报记者 黄小玲 林书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