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林晓燕)处暑时节,在位于晋江经济开发区新塘园的新智造产业园,工人正在抢抓工期、加紧施工。项目北地块,排列整齐的10栋标准厂房高高耸立,“脱下”脚手架“外衣”后露出灰白相间的外立面;项目南地块上,8栋标准厂房和1栋人才公寓正在加速砌墙和内外部装修。 一期主体结构全线封顶,招商工作就已全面完成。这是晋江市近两年来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高效盘活低效用地的阶段性成果。 平方变立方,土地利用更加高效 10个月前动建的晋江新智造产业园,今年7月就实现了主体结构全线封顶。虽然还在装修阶段,建成的18栋标准厂房都已经“名花有主”。 “截至目前,新智造产业园招商率100%,规上率100%,24家企业签约入驻,涵盖智能装备、智能轻工、智能轻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其中有2家高新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域外企业达到50%。”产业园运营方、岁金产业集团泉州城市公司项目总经理苏尚谦介绍。 这是晋江启动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以来,首个实现100%招商的园区。晋江新智造产业园项目用地属于晋江经济开发区政府收储的地块之一。经政府收储再挂牌出让后,在“龙头企业创始人+专业运营商”模式下,由晋江岁金智谷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这也是晋江经济开发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打造的标准厂房标杆性、示范性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用地面积为89.5亩,约12万平方米。 “过去,像这样近百亩的土地,通常只有一两家规模以上企业;现在,同样的地块可以招商和培育出24家以上的规上企业,真正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晋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国鑫说,原来的模式是对企业单独供地,很多厂房都只有一两层,土地利用率很低。园区标准化建设以来,晋江推行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采取“工业上楼”,“平方”变“立方”,就可以实现以“平米论英雄”的维度来考量企业的贡献。据介绍,新智造产业园明年7月完成竣工验收后可提供12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400万元/亩,年纳税额可达30万元/亩、350元/平方米,将有力带动区域内上下游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推动周边传统行业企业数智化升级,为区域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是泉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之一。2022年开始,晋江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通过盘活低效用地,破解要素资源限制,为民营经济腾挪发展空间。截至目前,晋江已策划136个项目,总投资876亿元。其中,21个项目纳入泉州年度盘子,总投资416亿元,可新增258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封顶就投产,产业园区能级跃升 在立项之初,晋江新智造产业园就显示出强劲的“磁吸力”。“新智造产业园采取‘策划即招商,封顶就投产’的全链条模式来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许国鑫说,在策划项目的时候,就已经明晰了招商业态、招商方向、招商标地,因此整个过程是把高效率建设、高品质招商融合起来。 有效盘活低效用地的背后,离不开晋江经济开发区“双零”“双员”等服务机制的推动。为做好项目服务,晋江经济开发区组建了工作专班,指派行政服务专员和企业服务员,以服务企业零距离、服务项目零收费的“双零”服务机制,为新智造项目提供报批、报建、办证等工作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多方协助下,该项目从企业竞得地块到拿到土地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手续,仅用时14天,是晋江第一个“四证同发”项目。据悉,晋江新智造产业园还有一块待开发地块,预计今年底启动建设。届时,晋江新智造产业园将再增7栋标准厂房,吸引更多智能制造上下游企业进驻。 除了根据企业空间承载、工业流程等需求定制化标准厂房,让企业少操心、免烦恼、直接入驻外,晋江智造产业园还着眼现代园区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和产业社区,同步匹配教育、居住、休闲及公共创新研发平台等,让入驻企业在园区高效生产、便捷生活。 据了解,在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中,晋江坚持“一园区一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集聚策划园区项目,针对纺织鞋服优势主导产业策划现代纺织产业园、时尚服饰产业园等8个综合园区,针对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策划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6个综合园区创新建设运营模式,采取单宗改造与连片改造并重、国企民资双轮驱动,“政府主导规划+企业联合改造+村集体参与管理”“国企主导+协会参与+招商运营”、企业联合专业运营商模式等多种改造模式同步进行。 为进一步聚合资源,赋能提速园区标准化项目建设,晋江先后发布《支持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十五条措施》《鼓励优质企业入驻标准化工业(产业)园区促进增产增效十条措施》。随着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提速推进,接下来,晋江还将启动建设用地全流程监管,实行项目准入“双审查”制度亩均效益评价,绘制亩均产值、税收、用能三张热力图,将园区容积率提高到3.0,从“标准”向“标杆”提升,从“园区”向“社区”重构,从“传统”向“高新”升级,聚力园区提质增效,带动产业变革升级,推动园区能级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