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而建、吊脚峭立、飞檐层叠、不落窠臼,在德化县南埕镇连山村村部附近,有一座名为凤斌堂的奇特古厝在山间默默矗立了300余年。近日,记者实地走访,探究其背后的故事。 奇特一 两层相连却不相通 凤斌堂是一座建在山脚、“端坐”在石头所垒平台上的两层木楼,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梁、柱、椽、墙等都是用当地盛产的杉木,采用榫卯技艺搭建而成,屋顶采用的也是当地常用的灰瓦。 整座古厝分上下两层,分别依着山势建在上下两个卵石垒成的平台上。与普通古厝不同的是,这座木楼采用吊脚楼的形式,整体悬空大约1米。 奇特的是,从正面看,这是一座整体的两层木楼;从侧面看,上下两层又相对独立,只有一小部分相连。上下两层内部也不相通,只能从屋外台阶上下。二楼屋内有两个房间和一个大厅,房间外的走廊墙上有两个圆窗,从外面看就像古厝的两只眼睛。一楼格局也是两边房间、中间大厅。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整座建筑没有设置厨房,其周边也没有附属房屋。此外,木楼有两层,外部的屋檐却有4层。 奇特二 房子建好却不住人 连山村有户籍人口1896人,常住人口只有160人左右,大多是老年人。整个村90%以上村民姓陈。 今年82岁的陈齐明是连山陈氏第33代传人,熟知家族发展情况。据他介绍,他们的祖先于1264年迁入连山,连续20代都是单传。直至21代以后,子孙后代才多了起来。凤斌堂是其24世祖陈学斌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根据族谱记载,陈学斌生于清顺治三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据传他住在连山村一个叫“寨子”的地方,有很多田产,家境富足。他成年后,修建了凤斌堂,却没有搬进去。 陈齐明说,相传陈学斌的父亲陈宣甫是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他发现凤斌堂所在的后山如凤凰展翅,是个风水极佳之所,因此让儿子在此建楼,取名凤斌堂。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40年代,凤斌堂曾被德化革命先烈陈云流及其队友当做据点。记者在一楼外墙一块白灰壁上,看到一幅已经模糊的宣传画,上面隐约可见一名战士正在吹冲锋号,旁边写着“吹起抗战的号声”“战报……”等字样。到上世纪50年代,凤斌堂成了村里的卫生所,后来卫生所搬走,凤斌堂再次空出。1991年,陈氏族人曾对凤斌堂进行翻修。 专家 为闽中建筑风格 凤斌堂造型奇特,虽然采用的建筑材料、手法与德化传统民房一样,但结构还是有不少差异。 长期从事闽南古建筑修缮工作的杜建庭看过记者提供的凤斌堂照片后分析,这座房子建筑风格比较粗犷,屋檐斗拱构建和闽南沿海一带的斗拱有点像,受力点一样,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精美但实用。其采用吊脚楼的手法,目的是将整栋建筑抬升、远离地面,起到防潮、防虫蚁、防鼠等作用;腰部的屋檐采用了廊桥建筑手法,主要目的是防雨打湿墙体。 福建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授姚洪峰熟悉闽浙各地古建情况。姚教授介绍,德化地处闽中,南接泉州沿海县市,北靠闽北山区,东临闽东莆仙,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与这些地方有些接近,处于过渡形态。山区的传统建筑,根据当地特殊性,就地取材,使用石头筑基找平、防潮,房屋主体大多用木头搭建,屋顶覆盖灰瓦。与沿海红砖、红瓦,做工精美的闽南古建不同,德化因建筑材料单一,更多的是讲究简洁实用。此外,由于当地民风淳朴,普通的传统民房基本没有防盗举措。凤斌堂看似比较奇特,但总体来说其建筑手法风格还是与闽中古建筑一致。(泉州晚报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连江水 许华森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