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福见惠安•乡贤有为 | 张晓坤: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先锋

2023-12-21 09:51:10 黄雨昕 陈秋红 陈培源 李奇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青年张晓坤在实验室 受访者 供图

深耕医学行业 坚守科研本心

从厦门大学毕业之后,张晓坤留校任教两年,之后获得了前往美国深造的机会。1984年,他远赴美国Vermont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89年成功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独立组建实验室,曾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SBP医学研究所正教授。在这里,张晓坤不仅在核受体靶点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突破,还成功发表了近200篇SCI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发明专利。

1999年,张晓坤与团队成功转化开发了世界上首个针对核受体RXR靶点的抗癌专利药物Targretin®,同年该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被《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及药物界同行认为是从1993—2001年9年间国际上22个被FDA批准的最有创新性突破的靶点药物之一,也是国际上第一批靶点药物之一。“Targretin®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实验室成果实现产业转化的可能,这在当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张晓坤说。

在张晓坤心中,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认为,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社会,因此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

2006年,张晓坤教授与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在美国实验室讨论交流。受访者 供图

张晓坤的科研成果也在国际上广受赞誉,不仅在《自然》《科学》等顶尖期刊上发表,还成功获得了多项国际专利。他认为,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研领域中地位提升的体现。

张晓坤在美国的学术生涯中,也面临着文化和环境的挑战。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经验,让他切身感受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外的经历使他更加理解全球化的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他回国后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动力。

1   2   3   4   5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