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而对于南安眉山乡山后村村民陈仅生来说,初夏才是农田插秧的好时机。在山后村的深山里,有一片30多亩的农田,原来由20多户农民耕作,后已撂荒20多年。去年,60岁的陈仅生将这30多亩农田流转承包。由于山上气温低,种两季稻收成反而不好,他决定改种单季稻。今年开春,当山下的稻田开始插秧时,他忙着开路、平整土地。山后村村委会帮助完善水利设施,引来山泉水灌溉。到了农历五月,随着一株株红米、黑米绿苗植入土地,这片“沉睡”了20多年的农田终于被唤醒,焕发出新的活力,丰收图景徐徐绘之。 不舍土地抛荒 老农开垦复耕 近日,尽管已进入夏季,山后村仍凉风习习。步行20多分钟,记者见到了正在农田里干活的陈仅生。他戴着斗笠,皮肤黝黑,衣裤沾着泥土,手掌长着茧子,双手指甲缝在长年泥土的浸染下已变黑。 环顾生机勃勃的农田,他笑着说:“这片土地在流转之前,进来是没有路的,长满野草,有的草长得比人还高,十分荒凉。”今年3月,陈仅生硬是开了一条能骑摩托车进出的小道,开始除草、平整土地,手臂和双腿不知被金英的刺割了多少道伤痕。忙碌了1个多月,这块地才具备耕种条件。“我从小就跟着长辈种田,种了一辈子田。大概20年前开始,村里部分土地抛荒,我流转来耕种。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不舍得农田就这么荒着。” 此前,他在村里其他地方已经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红米和黑米,“眉山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红米和黑米,这两年产量不错,”他决定也在这里种红米和黑米,农历五月插秧,农历八月底收成,预计首年亩产600多斤。 荒地变成宝地 扩大种植面积 由于山区人口外出较多、大面积机械化耕作较难、耕种成本较高等原因,山区部分农田存在撂荒现象。这次开辟新田,陈仅生也是响应政府的号召。眉山乡山后村党支部书记周玉章介绍,山后村积极落实政府出台的扶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多项措施,鼓励种粮大户和更多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积,村委会同步完善水利设施,帮助农户向农业部门申请购置农机、购买种苗种子等资金补贴。“今后村里将加大力度对其他抛荒地进行盘活、开荒,鼓励和帮助更多农户参与复耕及多元化种植。” 同时,村委会也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等提供帮助和引导。今年6月,作为山后村的共建帮扶单位,泉州市体育局到山后村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认领活动。认领乡间“一片田”,更是深耕一份“责任田”,泉州市直体育系统6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志愿认筹,共同认领4亩复耕田,采取委托农户代耕代种、共享土地收成的方式盘活农村耕地资源。“此次活动中,党员干部们纷纷卷起裤脚、走进水田,实地体验农耕、了解农业、感受农趣,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周玉章说,在眉山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泉州市体育局将继续深化与山后村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记者获悉,在南安像山后村这样土地“转”出新活力的乡村还有很多,如梅山镇埔仔村的700亩土地原本已抛荒10多年,经流转后重焕新生;洪濑大洋村创新党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有效破解种田效益低等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难题……多个乡村开垦抛荒土地、流转闲散耕地,实现小田变大田、荒地变宝地,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陈灵 通讯员 石倩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