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要闻时政 > 正文

改革风劲奋楫先 勇立潮头谱新篇——新时代泉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

2024-08-29 11:50:44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薛逸群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改革风劲奋楫先 勇立潮头谱新篇

——新时代泉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

中共泉州市委改革办

泉州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福建、对泉州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市统筹推进6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承担12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示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注入澎湃动力。

用好“关键一招” 扛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泉州市委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鲜明底色,坚决扛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责任,在战略上布局、于关键处落子,“一条心”上下协同、“一盘棋”统筹调度,持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改革部署全面覆盖。建立健全党中央重大改革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市委常委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省委深改委会议精神,推动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引入“改革项目化”工作机制,聚焦事关泉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紧扣“强产业、兴城市”“大拼经济、大抓发展”等各阶段中心工作,按年度谋划并梯次推进一揽子重点突破改革事项,体系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抓手深入安全发展稳定各个关键环节。

改革落实全力以赴。把大抓落实、狠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市委深改委会议不定期听取专项汇报,“全生命周期”跟踪督促改革任务落细落实。各级党委深改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细分具体领域设置专项工作小组,健全联络员会议机制。把改革纳入重点工作调度,由党政主要领导担纲领衔,亲力亲为协调全局性、战略性重点改革工作,“帮督一体”清障排阻,打通改革“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加强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将“改革创新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选树改革创新“担当者”,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干事创业的改革者撑腰。

改革推进全域联动。持续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策划开展“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探索差异化的改革实现路径,选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科创体系构建、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特色项目,由县(市、区)“一把手”亲自挂帅并领衔推进。加强典型经验复制推广,深入运用“完善提升一批、创新推进一批、复制推广一批、总结宣传一批”工作机制,发掘培育改革创新亮点,打造年度“十佳改革创新案例”等示范标杆,引导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改革事项协同互促,推动改革由局部点状探索实践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挺进。

聚力重点突破   打造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就牵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泉州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大市,坚持弘扬政企互动优良传统,发挥国家级“金改区”“民综改革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始终以锐意进取的改革姿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创新、产业、资金、土地、法治、服务、人才等“七个链”上持续发力,在经济建设领域渐次推出一批硬招实招,为勇当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排头兵提供不竭的改革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泉州握紧了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争先进位的密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引导各县优先发展1~2条重点产业链,与先进制造业集群耦合匹配、融通协同,深化“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科技创新“四个倍增”计划,实施智能化改造“个十百千万”工程,上线“泉州数字超市平台”,加快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知识产权强市等国家级试点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统筹“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两个战略性先导工程,贯通“油头—化身—轻纺尾”产业链,前瞻布局新材料、集成电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字健康”+“生产性服务业”等“2+2+1”赛道体系。十年来,全市R&D保持高位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从213家增至3084家,大院大所增至28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55家,数量均为全省翘楚,近八成、超过5400家规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走在全国前列。

经济要发展,既有赖“点石成金”的科创引擎,更离不开“润物无声”的市场环境。“水美而鱼肥,土沃则稻香”,泉州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压茬推进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八大专项行动,迭代1.0至4.0版共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系统打造“泉心泉意”营商品牌。聚焦让“关系更亲清”,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政商关系亲清统一的八条措施,开设12345全天候企业服务专线,常态化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局长走流程走基层”等活动。聚焦让“办事更方便”,在全省率先运用“区块链+电子证照”技术,优化整合“一件事”集成套餐579项,审批服务事项网办率达97%以上。聚焦让“审批更高效”,探索“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等审批提速改革,审批部门以“轻骑兵”“大篷车”方式下基层走项目,提供靠前服务。聚焦让“竞争更公平”,开展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试点,出台法治护企十二条意见,探索推广“驻企警务专员”等模式,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十年来,全市市场经营主体总数从30多万户增加到155.52万户,居全省设区市首位。

在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下,要素资源配置追求的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也渐入佳境。

——以高效用地换空间。抢抓国家赋予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的有利机遇,探索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共生互促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中心城区抓专精特新、工业上楼,沿海抓集零为整、连片发展,山区抓重点片区、不搞遍地开花,园区建设“八种典型”获全省推广;在此基础上,加速从招商建设向投产运营转段,打造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全市累计盘活工业用地2.5万亩,实施100个市级园区项目,建成标准化厂房1749万平方米,签约入园企业1700多家,规上企业入园率从28%提升到56%,实现见投资、见产值、见税收、见就业,入园企业亩均税收从5.5万元提升到20万元。

——引金融活水解急难。深化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实践探索,在全省率先建立金融调度工作机制,完善财政政策+金融工具“1+N”政策体系,首创无还本续贷“无间贷”模式并向全国推广,首创“政银企担”一站式融资服务机制,打造便利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中心一平台”,建成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出台全国领先的基金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化惠企资金基金化改革,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型母基金20只、国资基金50只,实现市、县、国企母基金全覆盖,产业基金超1700亿元。实施企业上市“刺桐红”行动,建立上市顾问、服务员制度,境内外累计挂牌上市企业115家,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聚人才资源赢未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涌泉行动20条”“青年人才集聚8条”等,动态升级“1+1+3+N”人才政策体系,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举办全省首个设区市人才节,打造“博士人才倍增”“家燕归巢”“优才服务提升”三大品牌行动,组建全省首个人才创新共享联盟,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模式,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认定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在全省首创“总数控制、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制度,市场主体人才自主评价“配额制”试点提质扩面。全市各层次人才总数超235万人,人才发展指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形成“近悦远来”的独特人才生态。

敢于先行先试 不断深化具有泉州特点的改革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泉州秉承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等优势,始终坚持在中心大局下谋划、在发展大势中推进、在关键大事上作为,致力在城乡融合、对外开放、两岸融合等领域探路破题,形成了一系列有泉州辨识度的改革成果。

从雕琢一座古城,到加快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海滨邹鲁”著称的泉州,把文化作为城市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核。立足古城,推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首个反映中华海洋文明的世界遗产。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国家级“城市双修”试点,创新构建“指挥部+国企+社会资本”体制机制,实施“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改造提升,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魂留乡愁”的古城活态保护样本,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总数量、增速及旅游花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荣膺“全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簪花围”等文化符号破圈突围,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聚焦市区,因应“环湾、向湾、同城”发展趋向,引领城市格局由散到聚,建立健全中心城区一体化开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实施“抓城建提品质”“聚城畅通”等专项行动,联动推进6大组团片区更新,构建梯次结构、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环湾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1.6%提升至70.79%。放眼全域,在全国率先探索整镇推进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进特色村镇试点创建,打造“县强、镇兴、村富”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13个乡镇、146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名单,孕育出2个农业产业“百亿强县”、15个“十亿强镇”、24个“亿元强村”,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石狮市、安溪县入选中国百强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

从打好一张侨牌,到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城市。因侨而兴的泉州,把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乡亲视作最宝贵的财富,在凝聚华人华侨智慧力量上率先发轫。建设运行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和“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举办首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上线全国首个面向华侨的跨境电商平台“侨易邦”,在全省率先成立“福建侨商海外仓联盟”,获批全省首个、全国第3个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在更广的领域,泉州以华人华侨为纽带,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和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在全国首创汇率避险“公共保证金池”模式,创新推出外贸“增信信保贷”“数据贷”等金融产品,获批建设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跻身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功能型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10年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超1.2万亿元,占全省三成。

从建好“第一家园”,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针对台胞在大陆投资、融资、办事不便的问题,创新“互联网+信用”应用机制,在全国率先建成“台胞台企第一数据港”,上线“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线上化管理平台”“台胞医保(健保)线上服务平台”,以数字服务便利台胞台企在大陆落地扎根,让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的成色更足。不仅如此,着眼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泉州扛起特殊使命,推动实现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累计供水超3500万吨,占金门民生用水七成以上。发挥地缘、血缘、文缘等对台独特优势,密切两岸交流联络,高标准规划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间信仰、宗亲宗族、传统文化、青年一代”四大交流品牌,每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泉台交流活动200场以上,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5个,居全国设区市首位。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岸(厦泉金)合作发展区泉州片区,打造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试验区,获批台资台企便利化管理试点,全市累计备案(核准)台资企业2423家,2万多名台胞常年在泉州学习、就业和创业,泉台融合发展向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深层次迈进。

坚持人民至上 深入推进社会民生领域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泉州坚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将每年超七成五财力投入民生,改革惠民举措覆盖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改革成果具象为百姓看得见的变化、触得到的幸福。

于孩童和长者们而言,改革是暖心的托育关怀,是舒心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泉州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实施城市,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城市,“城乡养老服务发展指数”绩效考核指标连年位列全省第一。

于安永德山区的中小学生们而言,改革是5G课堂上与名师们跨越时空的实时对话。泉州探索“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办学和“5G+专递课堂”试点,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县区、乡镇。而名校长管理规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等的实施,则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动全市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于奔走在各级医院的患者们而言,改革是家门口就挂得上的专家号,是看得见的医疗费“瘦身”账单。泉州入选国家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启动创建国家“两病”门诊用药保障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门诊共济由病种保障向费用保障转变,12项医改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于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百姓们而言,改革是电瓶车“小白”、共享单车“小黄”直达家门的无缝衔接,是“党建+”邻里中心包罗万象的公共服务,是清晨推窗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是周末郊野映入眼帘的小桥流水,是深夜行走在街头巷尾的踏实步履……泉州畅通交通微循环,持续构建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两中心一平台”建设,构建“融警务·汇治理”新机制;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深化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造“全面强化、标本兼治”的现代化幸福河湖3.0版本,实现全域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6个县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生实事每完成一件,改革进程就前进一步,群众的获得感就提升一分。

坚定推深走实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回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画卷,泉州始终顺时代大势而为,以改革之力破局,聚焦发展题目、做好改革文章,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各项改革走深走实。

一系列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市县两级先后承担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自主创新示范、服务型制造、产融合作、产教融合、文旅消费、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普惠金融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120多个“国字号”试点示范。

一项项改革经验被肯定推广。国家发改委在泉州召开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泉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营商环境、整镇连片推进乡村建设等做法在全国会议作经验交流;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促进民间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数字政务门牌”、“社银一体化”服务、汇率避险“公共保证金池”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一连串改革亮点被宣传报道。《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泉州改革动作;中宣部《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专题报道泉州改革典型案例;基层改革案例在《福建改革情况》刊发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在更广的视域范围内,随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深走实,改革力量持续迸发、改革效应充分彰显,助推泉州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层次变化。经济提速见证发展动能之变,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0.6%、突破千亿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关键指标保持福建省前列,经济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发展效益提高、后劲增强。服务升级见证发展环境之变,在2023年福建省营商环境监测中,泉州有11个指标成为标杆,其中6个指标居全省第一,市场主体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城市。民生改善见证幸福指数提升,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蝉联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入选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等创建城市名单。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将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将紧扣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力发扬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坚韧不拔、顾全大局的改革精神,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砥砺“爱拼才会赢”的精气神,大拼经济、大抓发展,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以实际行动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践行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