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凤城,著名党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专业理事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著作若干部,发表文章近百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定价:38.00元(中文)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成功的密码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1%;同时,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日趋繁荣,社会稳定,民众的精神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何在? 第二部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的进程并没有结束。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源环境消耗巨大、社会转型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民主政治的稳步前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三部分:重“量”更重“质”的党员吸收方式 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来说,党员都是维系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更是将党员形象地比作“构成党的肌体的细胞”。鉴于党员对于政党的重要性,一些西方学者将党员人数的多少作为区分政党类型的主要参数,将广泛招募、党员人数多的政党称之为“群众党”,而将谨慎招募、党员人数少的政党称之为“精英党”。但这种区分并不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因为它对于党员的吸收,重“量”更重“质”。 第四部分:灵活而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中国共产党要管理的党员人数超过8 000万,其规模甚至比英国或法国的人口还多,但整个党并没有处于一盘散沙的混乱状态,相反运行十分有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 第五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路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但是同样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熏陶。因此,对于国家治理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既有与西方政党相通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中国气质与意志。 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手段 “四海晏清,八荒率职”,“天下升平”,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国家理想状态的描述。意思是说,如果政治清明,社会祥和,官吏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国家就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治国手段与治国目标相适应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来提高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