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平房乡石各庄村面积1.8平房公里,村内户籍人口1728人,流动人口却有1.5万人之多,在这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庄里,外来人口占近90%。 走在这个村子里,你看不到城乡结合村那种“习以为常”的脏乱和拥挤,相反,村里的一切井然有序:整洁干净的街道、统一齐整的门脸房,文化活动院、数字电影厅、图书阅览室、幼儿园……村里样样不少;您再沿街溜达,一块上书“听百姓之声、排百姓之忧、解百姓之难、做便民之事”的“大招牌”便赫然立于街边,这儿,便是石各庄便民服务队——一个远近闻名、全村上下无不称赞的队伍,一个使党和百姓心连心的桥梁,一个化解了全村近十年民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载体。 那么石各庄便民服务队,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呢?石各庄村党总支又是如何带这支队伍,如何化解矛盾,使石各庄村从原来全乡有名的“上访村”一跃成为如今更加有名的“和谐村”的呢? 主要做法和成效 听百姓之声,成立便民服务队 前两天,家住朝阳区平房乡石各庄村的村民李凤林有点“背”,一大早起来,家里自来水管就开裂跑水。没多想,他马上就给村便民服务队队长曾庆来打电话求救。8点钟刚过,便民服务队的两位师傅就拿着工具赶来维修。不一会儿工夫,水管就修好了。 “在咱们村有事就找便民服务队!”李凤林竖起大拇指说道。 在平房乡石各庄村,总能在街头巷尾看到便民服务队这支队伍:他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有时清理村内外的排水管道、有时在检查自来水管道是否松动……村民们遇到困难,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们。 然而四年前的情况却截然不同。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内饮用水、卫生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加之村内公共设施老化,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经常会突然停水。下暴雨的时候,雨水就会倒灌。”2006年,沈玉德开始担任的石各庄村党总支书记一职时,最头疼的就是村里的这些漏水、停电的事。 那时,村内的建筑维修、排水等公共服务项目一直外包给外地包工队,包工队的收费价格不便宜,效果却并不理想。沈玉德说:“外面的队伍出一份工,收一份钱。老百姓的一点小工程,也要收不少钱,特别不划算的。有时候收钱不少,活还不好好干。疏通下水道,就拿一根竹签子瞎捅两下就完了,结果第二天下水道又堵了。” 怎样才能改善村里公共环境、解决百姓的生活难题?能不能成立一支自己的队伍,专门来解决群众的这些烦心事?2006年,石各庄村新一届领导班子刚成立,就开始寻思着这个问题。通过深入调研,耐心听取群众意见,最终决定成立一支便民服务队,从村民用水、用电、日常出行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入手,着力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村民营造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这一设想得到了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广大党员的积极响应。当村党总支提出要在党员中选拔一人担任队长的时候,时年46岁、具有23年党龄的党员曾庆来主动请缨,愿意贯彻党总支的部署,切实为村民服好务。 2006年9月,石各庄村便民服务队正式成立。队伍由村党总支牵头直接管理,以党员为骨干开展服务,以“为村民提供便捷、满意、周到的服务”为宗旨,每次入户服务,还不收取任何服务费。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户便民服务,包括疏通下水管道、维修安装自来水管、水龙头,协助村民维修房屋等;二是涉及百姓出行和影响生活环境的公共设施维护服务,包括维修改造厕所、清理整治排水沟、维修铺装硬化地面、维修改造排水管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