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6日晚8点半,在莆田南日岛一张刚撤去碗筷的饭桌旁,福州大学“一村一品”海洋产业硕士服务队开始了一场关于南日鲍养殖的研讨会。 “我们南日鲍口感好、质量优,拿到了中国驰名商标,但去年因赤潮死亡的鲍鱼接近一半,有没有好的防治办法?”南日镇东岱村养殖户代表迫切地发问。 “赤潮主要从外海漂来,造成鲍鱼死亡的原因是缺氧,大家要在走访中观察,再回到实验室思考,争取研究出预警、防范、治理赤潮的好办法……”带队的林向阳教授给出一个思路。 你一言我一语,当晚的研讨会开了一个半小时。 第二天一早,这支从生物科学实验室走出来的服务队马不停蹄地前往鲍鱼育苗基地、食材养殖基地,继续收集第一手资料,希望能尽早拿出解决方案。“技术一定要实用,方案要有可行性,尽量为养殖户选取最适合的办法。”林向阳教授叮嘱说。 结合“四下基层”,向乡村派出由经验丰富的导师、创造力强的学生组成的硕士服务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帮扶,是福州大学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连年组织的“一村一品”送科技下乡活动,已成为该校社会实践的一大品牌,“在乡村收集难题,回到实验室研究解决,再把方案反馈到农村”。 建瓯市一家农村笋制品加工厂,因为缺乏技术力量,以前生产的水煮笋没有味道,消费者买回家后还得自己调味。硕士服务队暑期下乡时了解到这一情况,迅速组织成员对“笋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发展现状”进行课题攻关。经过实地查看笋类、实验室分析成分、尝试做出配方、反馈给企业组织生产,最后成功开发出三种不同风味的笋制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生产企业和当地村民都非常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