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提升—— “看起来是我们出人出钱出物帮扶贫困村,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们的干部” 3个月前,山东省经信委迎来了3位“特殊”的客人。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望母山村村民张贯葵、张开香、赵峰自发筹集800元钱租车,凌晨3点从家里出发,奔波300多公里赶到济南,专程送来按有村里100多户村民手印的联名请愿书和一面锦旗。这一切,只为挽留“第一书记”薛立曾。 作为首批“第一书记”考核组成员,山东省农业厅农业杂志社的副总编赵树海讲了一个故事。在苍山县南桥镇界坊村时,一位中年男子把一束塑料花放到“第一书记”杜辉升面前,也不管自己是否打断了正在进行的会议,说了一句“感谢杜书记”。 按照规定,考核环节之一为举行村“两委”成员、在家党员和不低于1/2(1000人以上的村不低于1/3)的户代表参加的群众测评会,请群众打分。正值农忙浇水的季节,考核组对群众能否参加测评会一直比较担心。“实际看,参加测评的党员干部群众,几乎每个村都超过了规定比例,最多的来了87%的户代表。”很多考核组成员直言意想不到。 群众的挽留是对“第一书记”最高的褒奖。很多乡村出现了十里相送的感人场面,村民们将“第一书记”团团围在中间,拉着手、搂着脖子不让走。 “看起来是我们出人出钱出物帮扶贫困村,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们的干部。”一位高校的组织部长说,“第一书记”在村里一年经受的锻炼,比机关3年还要多、还要强。 一位曾在机关做农网改造工作的“第一书记”坦言,以前天天就是一堆数字,工作成绩一大堆,“但真正到了村里,看到220伏的电压有时不到120伏,电灯用不了,电视看不了,一用电磁炉就跳闸,真想打自己的耳光”。 后进面貌不改变,帮包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许下的庄严承诺。目前,第二批省直机关的586名“第一书记”已经入村开展工作。新的一年,他们将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地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 山东省委组织部主抓这项工作的负责同志说:“实践充分证明,群众需要干部,但干部更需要群众。谁能吃苦、谁不怕困难、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谁就能学到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掌握在机关练不成的本领。培养这样一支知农、爱农、惠农的队伍,正是山东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8日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