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干部开会讲话,或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一旦直面群众时却“结结巴巴”,除了寒暄,不知该聊些什么。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8月5日《新京报》) 地方官员直面百姓不会说话了,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不会聊天,真有些不正常了。地方官员何以如此?倒不是见到百姓紧张,也不是口才不行,主要是长期呆在机关里高高在上,对百姓的喜怒哀乐不了解,与百姓没有共同语言了,变成陌生的路人了。因而,一旦直面百姓,胸中无数,缺乏准备和底气,岂能不“结结巴巴”?如果说大机关的官员与基层百姓接触少还可以理解的话,基层官员整天与百姓打交道,出现“结结巴巴”的“失语症”就说不过去了,这样的官员很难查得清基层的实情,摸得准群众的诉求,与百姓打成一片、解决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是天方夜谭。即使一些官员用心良苦,想为百姓做些事,也可能因为未准确把握百姓的诉求脉搏而无的放矢。 这种状况不改变,长此下去,是可怕的,将严重影响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动摇执政基础。显然,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颇有现实针对性,抓住了要害。解决一些官员“结结巴巴”的“失语症”,根本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放下身段,深入百姓中去,扎根基层,培养对百姓的感情,听民意,查实情,办实事,服好务。如此,百姓就会把官员视为自己的亲人,倾诉掏心窝子的话,双方就会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并善于与百姓聊天,是衡量官员是否深入百姓、深入基层的一个标志,是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成果的一个硬指标。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把医治官员“结结巴巴”的“失语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