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送报工”刘兴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汪志球 “要使人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 ——刘兴顺要求自己,丢什么都不丢理想信念。 清晨7点。“七旬送报工”刘兴顺收拾利索出门,一路小跑2公里,赶到邮局。熟练地扛起30多斤报刊,送至社区阅览室。快速分门别类,报上架,书上柜。 这一切均在9点前做完,保证阅览室一开放,居民就能读到当天报刊。 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日复一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退休工人刘兴顺每天给社区义务取报送报,已坚持3年5个月。 居民给他算了一下:3年5个月取报送报,往来邮局,共走了5000多公里,肩扛13000公斤的重量。 “白干一点,人不白活” 刘兴顺做这一切,源于自己一个承诺。 2010年3月,贵阳试点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街道办,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新成立的碧海社区服务中心人少事多。社区书屋订了很多报刊,但投递来得晚,有的居民要第二天才看到。 “我来送,保证让大家及时看报。”拍着胸脯,刘兴顺斩钉截铁向社区党委书记崔向前承诺。这一诺,他的生活从此被固定在社区。 天天取报送报,对一个老人并不轻松。2012年1月21日,天下冻雨路结冰,刘兴顺脚一滑,后脑勺倒地,足足昏迷2分钟。家人知道后坚决反对他再送报,说白干这些有什么意义。 刘兴顺说:“承诺了的事,就要说到做到,帮人的事,白干一点,人不白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