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本报记者 杜飞进 温红彦 彭波 徐隽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8号,有一个不大的院落。每天,几辆邮局的绿皮车进进出出,载着全国各地群众的来信。这就是国家信访局。 今年7月,成立4年的国家信访局在其门户网站上全面放开受理投诉内容。“引导群众更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反映诉求,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查看办理进程和结果,不断降低信访成本。”透过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的这番解释,不难看出,破解信访难题,政府正在发力。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但目前面临诸多尴尬:“一票否决”让各级政府特别是信访部门压力山大;拦访截访让上访群众怨声载道;信访不信法、重复上访甚至是缠访闹访,让社会各界头疼不已。信访该如何走出尴尬、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老传统遭遇新烦恼 “信访”不是一个新名词,据考证,最早的“信访”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古语中的“进善旌”、“华表木”、“谏鼓”被视作最早的表达和接纳信访的形式。此后历朝历代,都有负责信访的官员或者机构,“信访”也逐渐成为一种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信访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党和政府把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工作,不仅建立了各级信访机构,使其成为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困的桥梁和纽带,而且颁布了信访条例。毫无疑问,信访工作在发展民主政治、保障群众利益、监督行政权力、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因征地补偿、房屋拆迁、户籍改革、企业改制、旧城改造、环境污染、执法不公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访、集访、上访问题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信访总量高位运行,“一票否决”压力巨大,拦访截访、重复上访甚至是缠访闹访时有发生。 2013年2月,非法拘禁11名来京上访人员的王高伟等人被法院判处刑罚。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一些地方政府不分青红皂白,‘拦卡堵截’正常上访群众,堵塞了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损害了群众的信访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