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一天,北京门头沟斋堂镇马栏村73岁的宋恩宝,正在家门口卖李子,突然来了几个人,“瞅着像城里的干部,打听村里各种事,聊得挺投缘。” 10月17日,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带队回访马栏村。老宋头仍旧叫不出王书记的名字,却热情招呼:“村里的水窖有着落了,你们为村里解了一大难啊。” 马栏村是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委“进村入户”行动中的一站。王孝东介绍,他们目前已经走进郊区的66个村,收获很大,摸到了真情况,找到了真问题,增进了真感情。 “坐在农民的炕头上,才能听到真意见” 在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过程中,农工委开了不少座谈会,搞了问卷调查,却发现提出的意见大多是不痛不痒。 “只有真正沉下去,坐在农民的炕头上,把农民当成亲人,才能听到真意见,找到真问题。”王孝东说。 以党支部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市委农工委、市农委机关的19个支部104名党员干部出发了。每进一村,三天两夜,自费吃住在农家。群众握着干部的手说:“好多年没看到市里的干部来了。”王孝东认识到:“这既是表扬,更是批评。” “一直认为北京农民生活非常幸福,但走进一些村庄,看到破旧的民房、开裂的房屋山墙和漏雨的屋顶,还是被深深刺痛了。”宣传处党支部书记顾崇华说,“既然从事‘三农’工作,就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替他们想,帮他们干。” 组织处党支部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概括为“四个最”:农民评价最好的是养老保障制度;农民意见最大的是养老助残券使用政策;农民需求最强烈的是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农民期盼最迫切的是解决大病就医问题。 “动作快、效率高、解决问题直接”还数这一次 马栏村村委会主任李秀民说,过去村里也接待过不少“访贫问苦”,但“动作快、效率高、解决问题直接”还数这一次。 农工委办公室的干部们住在马栏村,很快就掌握了村里的难处:耕地少,缺乏支柱产业,虽然风景秀丽还有红色历史资源,想发展旅游却苦于没有资金,缺乏项目支持。眼前,村里吃水都还是难题。 针对摸出的6个突出问题,农工委为马栏村支了“七招”:安排资金改造闲置房屋发展民俗旅游、“一事一议”奖补贴村里建设水窖等很快就能启动;至于看病难、外出就业难等农村共性问题,将协调相关部门一起来解决…… 清水镇的洪水峪、塔河、洪水口等几个村,是山区建设处党支部的“进村入户”点。进村一看,一些居民还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点。为什么不搬迁?上门一问才知道,村民们对搬迁补贴不是很清楚。干部们一笔一笔为农民算细账:各种补贴加起来,建新房不用花钱,只管装修就行。 目前,农工委已帮助各村解决问题50多个,协调扶持资金305万元。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2日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