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实现群众利益。换位思考,才能对群众冷暖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才能对百姓悲喜感同身受。“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搞自拉自唱、自我欣赏,始终以民心所向定标,不断进行校正。”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要论述,强调了“群众”这个根本,为推动教育实践活动走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扎实推进,总体上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这样一种反差:一些地方,活动紧锣密鼓,程序一步没落,群众却感觉很隔膜;一些部门,整改搞得很有模有样,发了文件、出了措施,群众却并不满意;一些干部,自我批评看上去洋洋洒洒,群众却感到“问题太模糊,批评太抽象”。自我感觉与群众评价之间出现种种反差,究其根本,恐怕是“以百姓之心为心”还不到位,立行立改还有差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实的社情民意,需要领导干部真正把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征集民意,关起门来相互批评,如何能触及群众的真情实感?更遑论把改作风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 “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因此,“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应停留在嘴上说说、文上写写,更应内化于情、见之于行。自己在办事窗口站一站,就会多一些对群众办事难的切肤之痛,少一些敷衍拖延的官僚主义;主动到贫困户吃一顿百姓饭,就会多一些对民生多艰的细节体验,少一些肆意挥霍的奢靡之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俯身躬行、深入群众,才能听到真心话、发现真问题,保证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偏、不空、不走过场。 活动越深入,越要坚持标准,越要坚持开门搞活动,让群众参与贯穿始终,让群众评价成为最高标准。把群众意见作为参考坐标,把百姓期盼作为努力方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抓起,改掉群众不满意的做法,做好群众最期待的事情,才能让干部作风在实践中升华,在实践中惠及群众。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实践活动越是向前推进,越要时刻铭记“群众”这个根本,越要认真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站稳一切为了群众的立场,才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为群众认可、让群众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