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必不可少。一幢大楼盖完了,还有个验收程序,如果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评价机制就是检验工程合不合格、优不优秀的“检验员”。能否建立科学准确管用的评价机制,对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果打出符合实际的“分值”,并借此倒逼服务进一步改善,直接关系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 然而观照现实,确有不少地方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不科学、不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得怎么样,心里没数。 有的地方尚未树立“验收”的意识,缺乏评价机制。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如何,多半是凭汇报材料,纸上谈兵,纸来纸往,效果好坏更多的是看汇报材料写得如何,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倒没怎么见到。最后形成的考评结果也多是不疼不痒的原则性结论,也就更谈不上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考察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服务优劣的“基础数据”。 有的地方虽有评价办法,但大而化之,缺失精细化评价。有些考核只是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开设了多少窗口,安装了多少自助服务机,配备了多少引导员,而没有对服务效果进行整体考察,没有将定性化指标与定量化指标相结合。这些考评指标和方法上的问题,导致了部分干部在选择上易偏向于能短期见效、可量化的“花拳绣腿”,而不愿做“滴灌式”的“长线工程”。 有的地方评价方式单一陈旧,习惯于通过座谈、检查等方式作为“量尺”;习惯于跟干部聊、搞“盆景式”调查……即便是座谈,也只是家长里短式的“唠家常”,不会甚至不愿去触碰实质问题,自然也就无法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导致对服务的评价往往失真。 还有些地方做服务评价时搞“一阵风”,导致一些干部将心思多用在如何应对检查而非做好日常服务上。于是,这样的场景频频出现:有些部门在考核前“突击准备”,“大门难进”变成了“热情欢迎”,“脸色难看”变成了“笑脸相迎”,“事情难办”变成了“一路绿灯”,更有甚者被考察期间的现场办公被刻意安排成了一场“现场秀”,待领导检查完毕,一切又恢复原样。这样的考评方式已经沦为“猫鼠游戏”,对服务质量的提升毫无裨益。 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多重,有的是“惰政”思维作怪,不愿意在改善服务上下大力气,得过且过;有的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所致,没将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手段严肃对待并加以充分利用;还有的是因为评价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在考评中群众公议的分量不够,导致“对上负责、对下敷衍”的心态恣行…… 没有评价肯定不行,评价不准、不实也不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管用的评价机制,需要健全的指标体系,做到考评有据,整改有方。这就必须改变传统单一陈旧的评价方式,比如多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辖区内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情况客观考评,实现“管”“评”分离。再者,群众的公议不可忽略,百姓心中有杆秤,干部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能力的强弱,服务效果的优劣,多让群众来“称一称”应是题中之义。此外,建立长效机制也是让服务持续发挥作用的“必选项目”,有助于破除“一阵风”的顽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