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人人参与才能人人获益 ■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波 对于土生土长的鼓浪屿居民来说,“鼓浪屿”三字之于他们的意义,并非大多数人眼中的名胜景区,而是“家园”。鼓浪屿人对家园深沉的爱,恐无人能比。 “鼓浪屿不太好,我们的心也很疼,”这一句话道出了鼓浪屿居民的共同心声。因为她是著名的景点,望见商机的商人蜂拥而至,于是商业氛围过度泛滥;因为她是受欢迎的景点,千万人想来一睹她的美貌,导致治安、卫生都成了问题……也许正因为她的景区属性占据了大部分光芒,岛上的宜居度受到了考验。 好在,在共同缔造延伸到鼓浪屿的每一天,鼓浪屿居民日夜脚踏的这片土地,正一寸寸发生让人欣喜的变化。多个鼓浪屿整治提升项目的推出,除去居民不少“心头病”:爱心餐桌“开席”、街道便民服务站正式启用、健身广场“遍地开花”,一点一滴,鼓浪屿正慢慢回归社区。 但共同缔造不是单行线,人人参与才能人人获益。赞美多了,冷水也得泼——比如说,在房前屋后清洁和长街背巷整治过程中,我们总能见到居民忙碌的背影,但冷静下来你会发现,历次行动总有好些“老面孔”,就总体而言,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还是占了相当一部分。这给我们敲了个警钟:共同缔造虽然已在岛上延伸开来,可是距离真正的“共建、共谋、共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街道办的一位负责人不久前就曾向我们透露:如何创新管理,发动更多的居民自发地参与鼓浪屿的整治提升,正是他们苦苦思索的问题。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表现出了“二元性”,虽然他们对于鼓浪屿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样痛心无比,但真的请他们参与进来一同做些什么,哪怕多提些建议,也总是畏畏缩缩、事不关己。 这,倒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只是想,从口中说出对鼓浪屿的爱,远不如实际行动来得真切。当大多数居民愿意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缔造者”时,鼓浪屿的美丽之梦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