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整治提升"隔日拆" 新违建发现一处拆除一处

qzlx.fjnet.cn 2014-01-09 08:47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黄晓波 袁舒琪)还考虑着在鼓浪屿岛上突击抢建的业主们注意了,新的违法建筑一经发现,将被立即拆除——昨日上午,内厝澳路14号某家庭旅馆天台,突击抢建的违法建筑被强制拆除,此时距离巡查发现仅有两日。这是鼓浪屿整治提升中,违法建筑整治战役打响以来的首例“隔日拆”。鼓浪屿城管大队表示,除了对发现的新违建进行“隔日拆”之外,原有的违建也将集中梳理,分期分批拆除。

现场 违建藏身三楼天台

发现内厝澳路14号天台钢架铁皮违法建筑,源于城管队员的“职业嗅觉”。两周前,城管队员巡查至附近,抬头望见这家家庭旅馆三楼天台有些异样:一些原本摆放在天台内侧的木桌木椅,被搬到天台外围的护栏边上。“看样子,经营者有可能想在天台搞些大动作。”不过,城管队员上楼查看时,却并未发现违建。即便如此,城管队员还是特地告诫了经营者,并暗自记下这个地点。

时隔两周,本周一,城管队员突击复查,赫然发现一片占据大半个天台、面积达30多平方米的钢架结构铁皮建筑已经搭建完成。昨日上午,这一新生违建在轰隆的铁锤声和四溅的电焊火花中,被强制拆除了。 “这是一起典型的顶风抢建。”鼓浪屿城管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材料备好,焊一下、砌一下,两三天就能抢建出一处违建,还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敢于这样顶风抢建的并不多。

问题 屋顶违建破坏“第五立面”

昨日拆除的这处违法建筑,其实是包含了鼓浪屿违建两大特点的一处典型。

特点之一:屋顶。岛上违建最常见的位置,就在屋顶,要么利用空旷的天台空地搭盖建筑,要么直接在屋顶上“增高”加盖,不仅违规,带来安全隐患,还破坏了鼓浪屿的“第五立面”,严重影响整体景观。

特点之一:隐蔽。这处违建若不是经营者把原本摆放天台深处的座椅挪到外侧护栏边上,任凭执法人员怎样伸长脖子,也别想望见一丝端倪——鼓浪屿道路复杂、建筑密度高,很多违建都藏在视线盲区,逃避巡查。

反响 还有三处违建待拆除

鼓浪屿整治提升以来,多处违法建筑被拆除,让居民感到振奋。连日来,不少市民联系本报,举报存在时间长、破坏景观的多处违建:三明路32号、乌埭路34号、鼓声路8号等等。乌埭路34号中的违建是典型的“空地拔起型”,那是一片很大的院子,里面远不止一栋建筑,这些建筑中的大多数是贴着围墙,或者就在庭院中央建起来的木棚子。三明路32号的违建性质也有些相似,在平台上违章搭起了一处木棚。鼓声路8号的40多平方米的钢结构违章搭建则是一项多年未根除的“顽疾”。

记者将读者投诉的这三处违建集中反馈至鼓浪屿城管大队,负责人高度重视,并表示已把这三处违建拆除纳入处理议程,之后将根据时间安排逐一进行拆除。

短评

人人参与才能人人获益

■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波

对于土生土长的鼓浪屿居民来说,“鼓浪屿”三字之于他们的意义,并非大多数人眼中的名胜景区,而是“家园”。鼓浪屿人对家园深沉的爱,恐无人能比。

“鼓浪屿不太好,我们的心也很疼,”这一句话道出了鼓浪屿居民的共同心声。因为她是著名的景点,望见商机的商人蜂拥而至,于是商业氛围过度泛滥;因为她是受欢迎的景点,千万人想来一睹她的美貌,导致治安、卫生都成了问题……也许正因为她的景区属性占据了大部分光芒,岛上的宜居度受到了考验。

好在,在共同缔造延伸到鼓浪屿的每一天,鼓浪屿居民日夜脚踏的这片土地,正一寸寸发生让人欣喜的变化。多个鼓浪屿整治提升项目的推出,除去居民不少“心头病”:爱心餐桌“开席”、街道便民服务站正式启用、健身广场“遍地开花”,一点一滴,鼓浪屿正慢慢回归社区。

但共同缔造不是单行线,人人参与才能人人获益。赞美多了,冷水也得泼——比如说,在房前屋后清洁和长街背巷整治过程中,我们总能见到居民忙碌的背影,但冷静下来你会发现,历次行动总有好些“老面孔”,就总体而言,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还是占了相当一部分。这给我们敲了个警钟:共同缔造虽然已在岛上延伸开来,可是距离真正的“共建、共谋、共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街道办的一位负责人不久前就曾向我们透露:如何创新管理,发动更多的居民自发地参与鼓浪屿的整治提升,正是他们苦苦思索的问题。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表现出了“二元性”,虽然他们对于鼓浪屿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样痛心无比,但真的请他们参与进来一同做些什么,哪怕多提些建议,也总是畏畏缩缩、事不关己。

这,倒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只是想,从口中说出对鼓浪屿的爱,远不如实际行动来得真切。当大多数居民愿意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缔造者”时,鼓浪屿的美丽之梦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责任编辑:邹玒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