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导向 健全长效机制 ——省委组织部出台六项制度巩固提升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东南网1月2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组织部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坚持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着眼于解决问题、规范工作,研究制定了加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省委组织部领导干部谈心谈话、省直机关处级以上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乡村干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和省委组织部部务会改进作风等6项制度,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省委书记尤权充分肯定了省委组织部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变作风和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和成效,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进一步推动干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转变作风,充分发挥组织部作用,为省委用干部、管干部当好参谋助手。 服务大局 主动融入 “我们县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差,干部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优秀人才更是引不进、留不住。”一名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层领导深有感触地说。面对扶贫开发这项中心工作,组织部门该如何主动融入、有效作为? 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省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提高待遇水平、拓宽招考渠道、加大对口帮扶、干部培养使用、推动有序流动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旨在解决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才引进困难、流失比较严重,以及干部队伍无法保持有序流动和动态平衡等问题,增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省长苏树林作出批示,肯定《意见》力度很大,对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很有帮助。 同时,围绕更好地为省委选好干部、用好干部、管好干部当好参谋助手,省委组织部先后研究制定《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工作办法》、《省委组织部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办法》,力求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干部考准考实。如,规定每年确定1—2类部门或1—2个专题进行分类考核,每年筛选10个班子进行重点考核,定期向纪检监察、巡视、审计、法检、综治、环保等部门进行旁证考核,提高考核准确性。省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同各地各单位“一把手”谈心谈话、部班子成员按照分工与省管干部谈心谈话、对一些“有想法”、“有反映”的干部及时谈心谈话,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听取意见。 服务群众 有效作为 去年5月,省委组织部从省直机关选派一批干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村蹲点调研,通过小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的尝试,积极探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为寻找联系服务群众最有效的方式探路,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 为进一步推动省直机关干部改进作风、深入基层,接受群众路线再教育,增进与群众感情,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省委组织部研究制定《省直机关处级以上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制度》,规定每年选派2—3批省直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到困难较大、问题较多、基础薄弱、工作难推开的农村、社区或有发展潜力、急需帮助的企业开展蹲点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基层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对基层发展和群众致富提出合理化建议,组织部门将意见建议转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乡村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直接面对农民群众,是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主体。为此,省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乡村干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制度》,要求乡镇党委、政府建立民情台账,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集中研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乡镇领导挂钩村,每人结对联系2户村民;乡镇干部包村,每月入户走访不少于10户。村书记、村主任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二时间在村在岗,每天至少有1名村干部在村部坐班,方便群众办事。这样,既使乡村干部始终在群众身边、听群众反映,又能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落实整改 树好形象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组织部坚持领导带头,坚持开门纳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7场次,查摆出14条组织部门“四风”方面问题,以及聚焦的5个组织工作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制定《省委组织部部务会改进作风的意见》,提出从10个方面改进部务会作风的意见。如,每年召开1—2次务虚会,集中研讨解决组织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每季度召开1次座谈会,听取组织工作意见建议。干部提任公示期满未发现问题的,一般3天内宣布到位。宣布省管领导班子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免,由相关部务会成员参加,轻车简从;省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县(市、区)党政正职任免,委托所在党委(党组)宣布。 解决问题、建章立制,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信治说,下一步,要突出落实中央省委部署、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任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组织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