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文/记者 崔昊 通讯员 王少燕 柯文玲 图/梧村街道提供)元宵节到啦! 昨日上午,在思明区梧村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学员们正忙着包元宵,热闹非凡。有的在揉糯米团,有的在包馅料......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梧村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就是残疾人的家,它以自己博爱的心胸,接纳从18岁到50岁的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残疾人,让他们从这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而温柔的“家长”——援助中心主任谭伊玲。在2013年底举办的十佳青年新市民评选活动中,谭伊玲以第六名的成绩当选“第七届厦门市十佳青年新市民”,她的事迹不仅在网上投票阶段赢得市民们的关注,也得到了评审组委会的认可,这不仅是对谭伊玲本人的肯定,更是对梧村街道残疾人工作的肯定。这次评选,让梧村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得到了更多爱心人士的关注。 小小援助中心 开启残疾人多彩生活 梧村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成立于2012年12月31日,位于文灶社区一处居民区中,由一栋两层的办公楼和住宅楼一楼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395平方米。在梧村街道寸土寸金之地独辟一处并非那么容易,援助中心主任谭伊玲告诉记者,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段,街道办、各社区前后寻觅了好几个月,最后得益于街道办领导的高度重视,出面协调,迁出了原来的办公单位才换来了今天的援助中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今的援助中心从多功能会议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到技能培训室、庇护工场等一应俱全,残疾人学员在这里可以得到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在援助中心里,橱窗里摆着喜庆的大红灯笼,一张张色彩缤纷的蜡笔画,花瓶里插满五颜六色的丝网花……这些都是学员们亲手做的。援助中心的学员婷婷在自己的年终小结中讲到:“来到援助中心以前,我的生活单调而简单,每天只能在家里看电视自娱自乐。而来到援助中心以后,我认识了许多好朋友,每天看书、看电影、画画、做手工,生活变得多彩而富有意义。” 加强心理疏导 帮助残疾人重树信心 2013年年初,中心成立不久,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联系上一家愿意接收残疾人的服装公司,并带着几名学习能力强的学员前去面试。但遗憾的是,他们都不愿意留下来,问其原因,他们怯生生回答:“因为害怕。” “对残疾人来讲,最困难的不是工作技能,而是信心。”谭伊玲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中心在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之外,同时加强了心理疏导,看励志影片、感人故事,通过互动游戏、才艺展示,让学员们大胆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尽可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面包制作公司伸出了“橄榄枝”,有三名学员被成功录用,更有一位学员因表现出色,由后台面点制作调整成为前台收银。 创新工作模式 让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 援助中心是梧村街道残疾人工作的缩影,由过去的一般性慈善、福利事业,提高到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平等共享社会权利的高度,突破了原有的残疾人福利事业,创新了残疾人救助工作模式。近年来,梧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综合协调。 去年,梧村街道通过完善救济平台,实现应保尽保;加大慰问力度,利用节假日和助残日,领导带队深入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不断拓宽救助渠道,切实提供服务,近期他们还启动了“温馨宅急送,让你更幸福”主题活动,组建“爱心快递网”,成立多支爱心快递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困难群众送去急需的物资和慰问金。同时,梧村街道还开展了丰富的助残活动,让残疾朋友走出家门,参加趣味游园活动,并借此融入社会。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街道通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为残疾人发挥特长提供平台,让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让社会看到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 关心和帮助残疾人一次两次,是一种爱心;关心和帮扶残疾人一年两年,是一种坚守;残疾人理应享有和健全人平等的权利,像对待健全的人们那样接纳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是一份相互尊重,更是残疾人事业的一种提升。梧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洪亮说:“梧村街道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份光荣的事业,以街道的微薄之力,汇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让社会了解残疾人,让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