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接访、谈心及征求群众意见的制度建设—— 面对面心贴心,才能实打实 (前沿观察·如何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②) 本报记者 赵 兵
5月14日,在安徽合肥市瑶海区征求群众问题解决情况通气会上,工作人员向群众通报所征求问题的解决情况,并请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解 琛摄(人民视觉)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党员干部能够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沟通。这就要求,完善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规范党员干部接访任务,了解群众诉求,化解各类矛盾;完善与干部群众谈心制度,及时了解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增进理解,促进团结;完善征集群众意见制度,听民意集民智,改善自身工作,并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随着一系列制度的不断完善,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架得更稳,横亘在干群之间的“隐形墙”亦将不在。 ——编 者 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接访建台账,时间要有“硬杠杠”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接待群众来访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重要工作方法。通过接待群众来访,能够让领导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了解群众的真正诉求,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既是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体现,也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 群众来访是群众主动反映问题,领导干部了解民情民意的好机会。但近年来,有些领导干部却唯恐避之不及,有的觉得群众来访净是些芝麻小事,不值得花时间、费精力;有的觉得群众总是要求太多,诉求不合理也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还有的觉得群众来访就是来闹事的,不懂政策,胡搅蛮缠,接访费心费力又不讨好……如此心理作祟,一些领导干部越发不愿意与群众接触,群众遇到困难就更难找到干部,长此以往,干部与群众就生疏了。 对此,中央要求,各地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省级领导干部每半年至少1天,市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1天,县级领导干部每月至少1天,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每周至少1天。各地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干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工作,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要求。 “像这样根据不同级别来分类规定领导干部的接访频率,把接访工作变成硬规定,很有必要。”北航廉政中心主任任建明说,“对接访工作不重视甚至是抵触,是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典型表现。现在,有的地方干部不是围着群众转,而是围着领导转,成了‘领导路线’,不主动去了解群众诉求,对群众来反映问题也消极回避。所以,规定干部接访时间是针对实际问题的有力举措,有助于化解各类矛盾。” 从服务群众的角度看,除了接访时间,接访方式和接访地点的设计,也直接影响到接访的质量和群众满意度。领导干部接访并不是只要坐在办公室,等群众敲门就可以了,而是要采取重点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等多种方式,一切以方便群众参与为准。如很多地方正在施行的“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已被实践证明是倾听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的有效途径。 “接待来访,最根本的还是要落实到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上。”任建明说,按照中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接访要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承办单位和责任人,以便督办落实和答复来访群众。对人数较多的集体上访,在依法规范、依法处置的同时,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出面接访、化解矛盾。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及时处理群众来信及群众通过网上信箱、热线电话、政务微博等方式反映的诉求。 专家表示,发挥作用的不应仅仅是领导班子,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组织资源优势,发动普通党员干部定期走访群众,农村、社区基层干部也应通过各种方式走访辖区群众,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协调利益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