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区干部好作风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现实意义

qzlx.fjnet.cn 2014-05-25 11:17   来源:闽西日报 

试论苏区干部好作风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现实意义

□ 傅柒生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在20世纪30年代创建、发展中央苏区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带领苏区党员干部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体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面貌和优良工作作风。正如当时在中央苏区广为流传的革命山歌所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好作风曾激励着广大苏区干部在革命战争时期,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群众的诉求为最重言令,以群众的满意为最终目标;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始终不渝地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赢得了广大群众真诚爱戴和衷心拥护,铸就中国革命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可以如同当年苏区干部一样,回到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的起点上,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解答实际问题。

因此,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就有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党领导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党的执政地位就受到威胁,党领导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因此,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必须牢记,脱离群众是我们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只有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干部放在心上,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具体的行为就是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强化公仆意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把民生问题放在心头,心系群众安危冷暖,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和生产生活问题,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起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在新时期,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有些干部根本就不深入基层,不深入实际生活,关起门来想象作决策,或者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有些干部把调查研究当作形式,当作花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习近平同志就曾批评指出:“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

当前,调查研究之风在党内又重新盛行起来,不仅更加务实,要求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时要轻车简从,没有了前呼后拥,也没有了鲜花簇拥,而且要求调查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东麓的革命老区、全国重点贫困县——河北省阜平县考察调研,踏雪看望困难群众,为的就是了解真实贫困情况。同日,李克强冒雪行进到深山中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堡村,重访五年前到访过的贫穷农户龚延祥。让群众仿佛看到了当年苏区干部的身影,呈现了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工作作风有问题,将会脱离群众,乃至走向腐败。只有不怕困难,不讲待遇,不图享受,不为私利,才能有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工作激情,才能有心无旁骛、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才能有敢抓敢管、敢于担当的工作局面。

反腐倡廉必须由源头抓起,由干部带头,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中郑重承诺“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借用“打铁还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古训强调了领导干部带头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他本人严于律己,率先示范,他上任后第一次赴外地考察,就沿着20年前邓小平走过的路,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深圳,身着便装,不封路、不清场闭馆、不铺红地毯、不挂横幅标语,与群众零距离。

责任编辑:黄丽红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