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才溪乡调查” 看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 林炳玉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苏区密切联系群众,模范实践了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了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1930年到1933年,毛泽东三次到才溪调查研究后写成的《才溪乡调查》一文,充分展示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于1929年3月入闽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根据地扩大到龙岩、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六县,八十多万农民分到了土地。 但是,当时农村苏维埃政权是不是真正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的政权组织?这个政权组织的产生方式、运行机制如何来体现群众的利益?等等问题,在党内、在根据地中都存在许多的疑虑。为此,毛泽东对闽西苏维埃政权的典范——才溪乡开展了三次的调查研究,通过第一手的资料,用事实作出正确的回答,证明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毛泽东三次到才溪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特别对苏维埃政权建立前后的才溪乡群众生活进行比较,以及才溪乡苏维埃的劳动合作社(劳动互助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进行考察,用翔实的资料和数据驳斥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的猜测。 同时,对于调查研究的态度和具体方式方法,毛泽东要求,要做好调查研究,就必须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通过对包括才溪乡在内的调查研究的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第二是开调查会。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对于当时在地方政权机关中,存在着严重敷衍塞责或强迫命令的严重错误,同群众关系不好,阻碍了政府任务计划的执行的现象作了批评,有力地推动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针对青壮年当红军,许多家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启发大家“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干部要找群众商量,人多智慧广,团结有力量,能不能开展一个村帮村,邻帮邻,一村帮一户,百人帮一人的互助活动呢?”在毛泽东的启发下,1931年,才溪乡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劳动合作社”。“劳动合作社”有组织和计划地统一调配劳动力,既发展了生产,又推动了扩大红军的任务。1933年毛泽东总结才溪乡互助合作社的经验时说:“本乡劳动合作社,一九三一年开始创设的。现在全苏区实行的“劳动互助社”,就是发源于此的。” |